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候君昊教授演講內容 / M9610102 M9610107 M9610108 M9610110

1.什麼是「跨界」,跨領域? 整合? 混搭(Mashup)?
「跨界」這個詞最早是從音樂界開始的,代表著各個不同領域的歌手,跨入了其他的音樂領域,譬如說具有百老匯歌劇背景的莎拉布萊曼,利用她在歌劇的專業,在流行音樂界做了不一樣的嘗試與表現。所謂Cross Over的現象,最早也最多都是發生在音樂界。

2.從其他學門來探討跨界設計
University of Lund in Sweden的Dan-Eric Nilsson教授製作一些生物構造模型來探討生物的眼睛構造如何在百萬年內演化到現在人類眼睛的高度水平。教授發現了生物的眼球中的內膜佈滿了許多的感光細胞而讓眼球具有相機的功能,除了這一點之外,大自然也嚐試了許多的不同形狀的眼球,從古早的扁平演化到現今圓弧狀,這樣演化的目的是讓眼球中的感光細胞能正確的顯示出外在環境。
而Nilsson教授製作了一套模型模擬眼球的進化過程,隨著模型上模擬角膜的鏡片一再增加,從模型中擷取的影像便更加清晰,而到最後教授模擬出目前許多高等生物所共同擁有的眼睛結構,說明了眼睛結構的演化過程。
透過這一段美國公共電視台所錄製的影片,侯君昊老師提醒我們這裡面就潛藏了許多有關於設計的訊息。其實各個領域的專業都在互相影響著,就像Philips就是靠著生物學的啟發,便開發出一組可以模擬生物眼睛般變焦的液態對焦相機鏡頭,同時具有體積微小以及強大功能的雙重優點。

Charless Darwin 1809-1882
達爾文最有名的理論就是物競天擇的理論,生物靠著數百萬年變種演化的過程,發展出最後且最能夠適應環境的外型。而也有人從生物各個不同的胚胎中發現不管是烏龜或是綿羊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牠們的胚胎在最初型態的相似成度相當高,為什麼 ?
老師便舉出了樂高積木為例子,假如生物的各個零件,譬如說是翅膀,羽毛等等不同的部件,而同樣的基本單位為什麼會組合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生物外型而且又能夠有其特殊的功能,經過許多生物學家的研究,他們發現了其中的關鍵,他們在DNA的組合排序中發現了一組微小的基因序列,它指示著其他的基因如何排列組合,它的功能就像是樂高積木中的操作手冊。
胚胎的構造中,各個段落都會有不同基因在操控而具有不同的功能與特色,而不管是任何的生物都出不了這樣的排列方式。各個不同胚芽的不同段落的功能
都需要同樣的東西去做觸發,基因學家就嘗試將胚胎裡的某一些觸發機制做轉換,結果發現不管任何種類的胚胎都會有同樣的後果,換句話說,將老鼠基因中負責觸發眼睛生長的序列排列到果蠅的胚胎中也會發生出同樣的結果。
侯老師便歸納出他的結論,他提出了Bioinformatics基因運算學以及Genetic Algorithm基因演算法兩個截然不同但是又相輔相成的學科,也提到了一個生物生殖的現象,Sexual Reproduction=Genetic Selection。
生物界中有分做兩種生殖方式,一種是兩性生殖,另一種則是無性生殖,兩種生殖方式所繁衍出的後代優劣則是由基因抉擇。如何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在設計這一門學問上面?
侯老師指出設計有一種方式可以利用基因演算法的方式,將各個瑣碎的概念或想法,演化整理出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案,甚至組合出前所未有的想法。而這樣的概念延伸到人們的思考網絡,Networking,以最近相當火紅的機器人為例,機器人跟小孩的最大的差異在於人會對自己的認知,人們可以靠著對於外在未知環境的影響以及認知未知的情況進行揣摩,進而學習以達到進化的狀況,而機器人只能靠著被動的支援來演化,這就是人與機械的最大的不同。而最近學界也漸漸的走向師法自然的方式來研討科學未來的可能性。

Christopher Alexander 1936-
侯老師在這裡提出了Christopher Alexander作為另一個例子,Christopher認為任何建築都必須要有共同的簡單基礎元件,就像是人們在生活環境中的有一套相同的機制來應對其環境的影響,像是城市規劃都會利用綠地或是公園來緩衝繁忙交通所造成的噪音。而Christopher教授則是希望將包羅萬象的建築模式中萃取出簡單共同的公式。他也出版過許多的著作,像是「基本建築架構」,「模式語言」,「建築的永恆之道」,「自然的規律」,也對於建築界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卻是負面的,許多建築界人士對於這樣的理論感到不削一顧,認為Christopher抹煞了建築的許多的可能性,但是這些著作卻造成Computer Science這一門學界絕對的影響。
電腦科學在起初的演進中,操作人員僅是利用程式語言作為與電腦溝通的方式,但是對於較為複雜的指令則是無能為力。於是研發人員利用生物自然演化的方式討論電腦科學的可能性,同時也受到Christopher的影響,電腦操作便出現了物件導向的操作方式,就是類似現今的Windows操作系統以及UPDATE等類生物演化的概念。電腦的物件操作模式也是利用這樣的方式演化,利用類似的元件本體,在末端漸漸的改變適應嘗試,以達到符合需求的整體,而經過長久的研發,最新以及最初的軟體可能已經是完完全全不同的相貌了,這樣的過程就像是生物的演化過程。
回到Christopher的理論,他希望能夠將萬物運行的背後隱藏的原因尋找出來,這樣才能解釋清楚事物群體運作方式,以達到全面的認識。侯老師在這邊就提出了樓梯作為例子,樓梯會隨著不同的功能需求,而各有特殊的外型,而不是引用一般的樓梯定義,老師卽是提醒我們對於許多的事物不能只是去談討事務在外在的現象,而是要探討背後的規則來避免我們常會碰到的盲點。

William J. Mitchell
William Mitchell是MIT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系主任,對於CAD具有深遠的影響。他在多媒體,建築,電腦補助設計等不同領域提出許多革命的概念與想法,他思考人、空間、物體等許多事務之間的相關聯,他所在的團體承辦了有一個關於探討智慧型城市(Smart city)的專案,William Mitchell則是負責智慧型城市中有關於交通運輸的部份。
不同於一般世界大廠概念車的從外型作為開端的探討方式,William Mitchell教授首先開始定義有關於車子對於人們的意義,從人的生活型態探討一些關鍵的議題,從一些假設性的問題開始,首先就是「車子沒有引擎或輪子可以跑嗎?」經過各個實際性的鑽研與批判,直到後來他們研發出一個車輪與引擎結合的革命性概念,他們的概念車型已經不會受限於現實的車架,也因為這樣的突破,未來智慧型城市的傳輸方式也會與以往不同,進而改變未來城市以及人們生活的型態。
侯老師便強調,William Mitchell這樣成就不見得是在於他本身的專業,成就這件事情的人員也不見得全部都是有關於汽車產業,跨界設計的重要性便在這裡顯現。

Santiago Calatrava
Calatrava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建築師,他將他對於人體曲線的喜愛投射到他在建築上的風格。而且他除了本身建築專業之外,他同時具有土木工程的專業。在這樣的兩個互相矛盾背景的刺激之下,他突破許多以往建築結構上的限制,達到美學與機能間的平衡,創造許多永恆的經典建築。

跨界≠A+B, 跨界=AxB
從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所謂的跨界不是只有單純的合作,而只有相加的作用。跨界真正的意義在於兩個不同領域的相乘效果,不同領域會因為彼此的刺激而造成超過各自領域所能達到的極限,或是某個領域加入不同的元素而呈現出不同的樣貌,但是要達到這樣不是只有表面上習得跨領域的學分或是文憑,跨界設計的門檻在於思維的轉換,也就是所謂Paradigm Shift。侯老師在這邊跟大家提醒的而要達到Paradigm Shift必須要將自己的專業背景為本,向外延伸至其他專業並且交叉運用與了解,讓自己的腦袋與思維也跨界,並且要有能力去探討有關於事物背後的運作原理而不是單純的外在功夫,才能夠在未來瞬息萬變的潮流中,穩住自己的腳步。
就向設計師如果要做到某些特定的設計的話,必須要將其放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夠擷取其中的元素加以發展,就向設計師如果要設計出嶄新的概念樂器的話,必須要將自己放在音樂的領域中才能夠激發出不同的設計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侯老師也覺得設計到最後它們的分野已經越來越模糊了,也不應該在分作為工業設計、商業設計、多媒體設計,最主要是看在於你自己原本的思維以及深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