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學者都在談論跨領域學習的議題,各大學校也逐漸有不分系的科系產生,業界在聘用新人時也逐漸不拘泥於特定的領域。然而,要如何跨領域?而跨領域的意義在哪?
跨界學習到底是怎樣運作的一個方式?拿我們最常發生的事情作為例子好了,有一些設計師做出了設計稿後,不被客戶接受的第一個反應是「客戶不懂設計」,而不是自己思考,是否對客戶的產品、公司形象、行銷目的了解不夠深入,這樣的思維讓很多設計師成為劃地自限,限制自己學習的機會。其實,面對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正面思考,當問題發生的時候也就是有學習機會的時間點。做設計的要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生活經驗,然而,這些都是說比做容易的事情。要自己真的有跨出那一步才能體會錮中滋味,當然,這一步是相當不容易,然而,當跨出去後才知道,原來自己曾經待在象牙塔中。
現在很多學校在招收學生時,希望能收到各種不同領域的學生,企業亦然,徵招員工時也不拘泥於特定的領域,希望能藉由不同領域帶來不同思維,活化公司的創意來源,讓公司更有活力。然而,這樣的運作方式,使得有另一種聲音的出現,這樣專業性夠嗎?
當然,跨界學習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某種專業的能力,且要到達一定程度的水準,這樣才能有足夠的立足點要跨界,因為,跨界不是東碰一點、西學一點的學習方式,不是蜻蜓點水過就能說自己有多方位的學習背景,而是要站在自己原先的專業背景思考新的領域,然後,用新領域的思維模式反觀自己過去既有的認知,在新領域中,完全融入卻又不忘本。這就是能夠跨界最困難之處。
教授以四位學者在建築設計領域上的發展,討論跨界設計的議題。像是Christopher Alexander, Willian J. Mitchell, Santiago Calatrava等人。這些例子都讓我們看到跨界領域的收穫並不只是A+B的結果,而是能發揮到AXB的效能。跨界學習的重要性無須再次強調,而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如何從跨界中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當腦中充滿無邊界的思維,百分百的融入新領域,但又保有自身過去的知識, fusion in your mind!以Renaissance Man的角度思考,過去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人,為何能身兼科學家、哲學家、數學家與藝術家,這樣融合各方知識的精華便能萃取出讓人驚嘆的作品。活化我們自己的思維,讓身處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下,仍可自身的價值,而不會被時代迅速的變革所淘汰。
我們自身的背景、學習過程所獲得到的知識是成長最佳的養分,創意的翅膀能張的多大,飛的多高,端視瞭解了多少?吸收內化的多深?回顧過去與當代成功跨界學習的成功者,像是Willian J. Mitchell在MIT Media Lab的貢獻,是成功的將跨領域專長結合。MIT容許有多元化的思維,在設計規劃時,考量的角度是以多元化的層面需求注入到設計之內,探索問題的本質,以解決問題,因此,也可以讓設計汽車的造型更為多變。
侯教授用生物科學演化的角度討論跨界設計的議題,精彩的演講中讓人反思設計創意來源的種種背景因素。設計的養分來自於多領域的知識灌溉,未來的演講期能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或許,能多角度的反視我們對設計原有的認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