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蔡敦仁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119

[演講內容]

此次的演講內容主要分為3部分: 1)演講者背景介紹;2) 何謂感性體驗及3) 感性體驗的應用。

首先,演講者簡述自己的學習背景,說明本身主修管理、工業設計及互動設計三個領域,然而這三種截然不同的知識領域,除了豐富演講者的學問及培養出跨領域合作的特質外,也對於互動設計有不一樣的見解。

互動設計一詞始自1960年的computer-human,意旨使用者與機器的相互交流,1970年設計心理學興起,將使用者情緒帶入設計觀點裡,認為產品的價值是使用者對於產品的情感連結,將互動設計進入感性設計時代。此外,當感性設計逐步發展成熟後,規模不單只在使用者及產品,而是包含使用者的使用過程及活動的體驗,亦表示感性體驗。一般而言,感性體驗為使用者與產品(或物體)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反應,並且具有短暫性、被動以及主觀的特性。事實上,感性體驗會遷就於每個人的個人經歷背景不同有而有變化,所以當使用者與產品(或物體)接觸所得到的回饋是獨一無二的。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互動設計裝置,透過光、聲音、雲端技術......等等來創造使用者不同的獨特體驗,並且營造歡愉、虛幻......等等的氛圍。但演講者認為互動設計的領域不單如此,而是可以讓使用者的生活得到改善及幫助,例如Circula floor走路機、BeaconColoco......等等。互動設計不再是只有創作者的表現方法及讓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是能藉由互動的體驗讓使用者得到實質上的回饋。

[個人心得]

我認為日本對於感性設計的詮釋及表現最具有代表性。前幾年,曾閱讀到Lavie雜誌針對日本的感性設計做深入的專題報導,不免讚嘆日本對於使用者的使用體驗瞭解相當透徹,一個碗、一雙筷子甚至電風扇吹出的風都會考量使用者的體驗以及感受。反觀台灣設計,仍然還是著重在產品的價格、外觀、功能......等等,我認為加強產品內涵以及了解產品帶給使用者的情感連結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再者,結合之前演講者讓我們反思台灣發展互動設計的問題,台灣若要突破科技代工的產業,應著實發展設計導入科技產業並且加入在地文化。

[延伸閱讀]

1.台灣設計波酷網-感性工學,或是感性設計

http://s1.boco.com.tw/tdckm/ForumTopic.aspx?DisID=F20081121000001&STID=200608100015%20%20%20&BlockID=1000310002224907

2. 日本感性價值設計展 2010

http://www.designerhk.com/date/439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