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侯君昊老師演講報告/M9910306

1.【演講者簡介】

1996年於交通大學取得視覺傳達藝術碩士後在應用藝術研究所任兼任講師兩年,之後進入哈佛大學建築學院專攻數位媒材,一年後取得設計研究碩士學位,並獲錄取博士班。2000年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後,致力研究新媒材在建築實務與教育領域的應用以及資訊系統介面技術的發展。期間在哈佛大學設計資訊中心(Center for Design Informatics)擔任技術顧問、專案經理、教育訓練、以及系統規劃等工作。2002年獲聘為哈佛大學客座教師,開設《表面空間》(Superficial Spaces)、《數位媒體進階》(Advanced Digital Media)等課程。目前擔任交通大學的建築研究所的助理教授
研究興趣包括視覺傳達設計、人機介面、數學與設計、新世代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與應用、物件導向設計、網路平台等。帶領衍生式設計(Generative Design)與互動建築(Interactive Architecture)研究小組,並積極參與 VR/AR CAD/CAM 整合研究、數位生活、數位典藏、數位科技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計畫。
2.【演講內容概述】

演講題目: 衍生式設計(Generative Design)
- 除了繪圖和建模之外,電腦對設計師還能幫上什麼忙?
- 講到程式和數學就害怕,我怎麼接觸設計運算?
侯老師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Generative Design,首先先介紹電腦輔助設計的5大部分:
Text (semantic info, metadata)
2D (drawing, sketch, graphic , photo),
3D (model, animation, simulation),
Web (search, db, library)
當電腦中的文字、2D圖像、3D、網路漸漸普及與運用,那電腦輔助的設計中還有有甚麼可以發展?也就是電腦邏輯Logic (automation, pattern, decision, intelligence),這部分牽涉到所謂的認知心理部分,也就是設計思考,想要讓電腦可以自己運算或是輔助人類更有效率的工作,就必須先了解設計師如何思考的過程和觀察行為模式,再將其研究運用於電腦輔助系統或是人工智慧。


侯老師在此有提到如麥肯錫公司http://www.mckinsey.com/,就如同IDEO一樣,他們的公司就擅於利用電腦輔助系統來記錄會議或客戶紀錄,來提高工作效率和流程。
以下所介紹的三樣作品都有經過電腦精密的演算和模擬

1. 克萊因穹頂Klein Dome Archi-Rock


這件作品靈感來自克萊因瓶(Klein Bottle)的拓樸連續概念,利用PET塑膠片組構而成的有機泡泡結構體,將中庭天井的開口覆蓋,形成一個往天空收縮的巨大漩渦開口,狀似黑洞、也像是從天空延伸下來的發聲體,想要讓建築結合音樂,聽見老房子與天空的聲音。
因為作品形狀特殊,但經由電腦輔助的運算之下,可以事先模擬型體,但是侯老師還是不免提到電腦模擬的物件設計,到實際產品之間還是會有材質的誤差和未知的因素存在。
2.音牆Sound Wall聆聽建築的聲線

探討建築與音樂兩大橫跨歷史、流派與記憶的重要文化象徵。



3. 極限曲面-Enneper’s Surface

運用Enneper’s Surface的公式去創作這件作品,一開始的材質為單性布材質,後來想要製作成實體的形體,因考量其原料和費用限制,改利用層切法的模組的方式,再鎖入螺絲至拼裝好物件。在裝置好後,侯老師團隊仍發現組合上有誤差狀況,推測應該是模型廠的不同機器切割後所產生的誤差。
3.【心得感想】
近日剛好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是在說明以建築風格為例,以設計運算方法從平面圖中找出其中邏輯法則,再運用電腦來延伸或是發掘更多樣式設計。從老師的介紹與自己感覺發現建築中的結構和型體的探索似乎是延伸設計最佳的例子,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建築物發現,他們對於結構的構成十分的重視,而這些物件的重複排列所組成的型體也時常讓人為之讚嘆。

而科技不斷的日新月異,電腦的輔助系統也不斷的升級和推層出新,身為設計系學生的我們,也必須依賴這些程式來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節省草圖探索的步驟和錯誤,經由電腦運算模擬其使用性。其中也包含了原本可能也要編寫程式才可以執行的軟體,現今也因人機介面設計的發展,漸漸也可讓非程式科系出身的使用者透過邏輯思考去運用算式和連結做設計。總之,電腦已和我們生活密不可分,在我們想讓科技越趨近於人性的同時,人類所設計出的人工智慧電腦已可以和人類對戰圍棋,當我們漸漸熟悉軟體使用時,隔年就出新版本,除了更新軟體,我們也必須不停地適應未來科技的變化,剛好最近看到一本書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中說到當代科技塑造了現在的生活面貌,而這些新的工作將如何改變未來生活,與探討我們該如何善用這些新的科技如何發展。
4.【相關影片和網站連結分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