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內容]
張老師於東海建築系畢業,原本為藝術的背景。而比起藝術,建築和設計的數位化是起步較晚的,卻也指明了數位化將會是未來的趨勢,因此便踏入了與藝術相對立的工程領域,從如何 programming 學起。
這次演講很大的一個面向便是:How computer designs ? How design computers ? 如何看待數位化?如何從設計角度看數位?若只是把數位當工具,那高中生就會做了,只是操作軟體是沒有意思的。張老師相信設計是複雜的人類行為,包含感受度、machinery、與邏輯化的;而電腦無法取代設計師的原因在於,設計師是不斷變化的,永遠會找到模糊地帶,去改變邏輯、去做變化,在矛盾之中做溝通、交換,尋找如何 present 的方式;再藉由 space、 object、form、tangible 四要素建構一個 mix 空間,透過 acting / reacting角色扮演,拓展每一種視野,並將之整合,設計的本質方能展現。
[提問與答覆]
Q:那老師覺得工程師需要學設計嗎?
A:如果想要創造,就需要。
雖然說工程師也會解決問題,但是工程師不會去探討問題的本質,不會去注重感性、使用者經驗,所以需要設計。
工程師能夠創造工具,也會用工具解決問題,但只是解決功能性的,對於感性方面的並不會考慮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就會很「難看」。
設計是探索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對於設計的理解自然會形成,就是盡力去學去做就對了。
[個人心得]
這學期的演講主題都有相似也有相異之處,每位主講人所帶來的內容都不一樣,而又都繞著數位藝術、互動設計打轉,可以說都是想要橫跨結合藝術與科技的領域,因此在過程中聽了不少有跨領域背景過來人的想法。但突然間發現,雖然結果都是雙領域,但跨的順序都是先藝術、後工程,這樣得到的結果,會和先工程、後藝術的人一樣嗎?我很好奇,因為自己正是個從工程要跨到設計的人,一直有種披著羊皮的狼混在羊群中的感覺,看起來好像變成羊了,但羊說了什麼其實也不是聽很懂,似羊非羊,好不矛盾。終究是殊途同歸?亦或分道揚鑣?
應不至於窮途末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