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蔡敦仁老師演講 / M9910209

[演講內容]

在日本待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蔡敦仁老師來跟我們談談這段時間特別被關注的「感性設計」的互動設計部份,單從定義來解釋,從1970年代開始「感知」這件事就被拿來討論,人們開始研究所謂「設計心理學」;1980年進而討論「社交互動」;1990則是體驗互動的研究。

在互動中不是只有單方面的執行動作而是希望能有所回饋,然而回饋又需要能觸碰到「感性」這部分,老師提到一個體驗,當你看到一幅美麗的風景,感動了,在當下那一秒感覺是最真實的,那一剎那過後好像就還好,而當下的那種感動也無法以言語或具體形容來證明,就是一種「純粹的感動」。

將這「純粹的感動」考量進互動設計,就是將一切簡單化,單刀直入的針對某一種感官去做影響,當然需要製造出這樣的感性需要長期做廣闊的觀察,觀察人們不經意的行為,特殊的場域及場景則是非常重要的輔助。這邊舉了幾個例子:

1. 互動式的復健機:解決一般走路復健的無聊,讓人行走在一塊一塊的方塊上,而方塊會偵測使用者的下一步並做「鋪路」的動作,引導走路這件事。一個簡單的互動設計不僅達到復健效果也增添原本沒有的趣味性。

2. 互動式樂器:在展場中設置一柱狀紅外線偵測器,人們接近一定範圍被偵測到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而使用者體驗到這樣的互動後會想辦法去「玩弄」這樣的裝置,此時「感性」就產生。

3. One-Bit:簡單的兩顆偵測球,觸碰其中一個球,另一顆則會跟著滾動,形成非常純粹的互動。

老師提到在互動的一開始,使用者是被動接受訊號,因此被動這件事如果非常有巧思的話,得到的Feedback也會很有趣,我想感性這件事有非常大的空間去發展,畢竟過了五六十年的今天依然被探討著!

[個人心得]

常常出去玩的時候總有一種經驗,被美麗的場景深深感動而拿起相機拍攝,但回家後看照片只覺得是一片普通草地。所以就像「因為當下的感動而拍攝」一樣,商人也希望顧客「因當下的氛圍感動而購買商品」,我想這是「感性設計」最重要的目的,而互動設計中好像又更為深奧,這需要很多很多的經驗回朔與累積,單單產生共鳴這件事,我想就需要去針對研究,包括使用者的設定、特殊的場景及跨領域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這樣一堂互動的演講也顯示跨領域的互相交流有多重要,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機會接觸的不同領域的各式各樣的人!

[延伸閱讀]

來自孩童的純粹感動(被動式互動)

有時候覺得小孩子就是小動物一樣,因為一點點的小事情就被影響,他們對每一件事都好奇都有反應,長大後我們漸漸忘記那種純粹的感動,就像一幅小孩子隨便畫的畫卻讓人有很多莫名的共鳴,所以我覺得人雖然會變老,但別輕易忘記那樣的初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