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張登文老師演講 / M9910206

[演講內容]

老師的背景是建築,從東海建築畢業後,學校才開始導入數位設計。老師提到設計、建築都是數位化最晚的一代,不如藝術一般早數位。接著告訴我們他過去的設計旅程。從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故事,以及數位化的開始,到去澳洲,許多程式都零開始學習。電腦究竟可以給設計什麼幫助呢?數位化不一定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to digital or not to digital,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從設計的角度看數位,才是一大重點。How computer design, or how design compute是今日演講的核心。
設計包含兩個部份,sensibilitymachinery,因此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只有實做是唯一的途徑,這是老師的信仰。設計本身是思考的過程,思考設計的過程也是,這些都是設計具有的數位性。設計又分為好幾個過程,其中老師提到幾個概念讓我印象深刻。Form,造形的形成有許多種方式,有些人覺得3D是從2D來的,而也有些人的想法要直接出現3D。老師的想法是後者,建築的背景考慮到的第一個重點是空間感,所以認為要直接從3D思考才不會有局限。第二個是Tangible。在出現形式之後,產生tangible就是下一個目標。在有形的空間裡讓人產生互動,可以改變無所不在的造型,讓人產生感動,老師也由此帶入SoftLAB,並介紹其中幾項Lab的成果demo。老師的學生背景結合了各種領域,建築、資傳、資管、工設等等。老師認為設計重要的不是來自哪裡,而是要有設計在心裡。

[演講心得]

一開始老師提到數位設計,說真的能夠身為現代學生真的很幸運也很幸福。過去設計尚未數位化時,出錯什麼可能就不是ctrl+Z那麼簡單,而是一張張方格紙累積出來的。
另外老師有講到Form,形式的介紹中提到建築裡一個小改變都會讓建築形式產生改變,就如同一顆小石頭掉進水池中也會產生大大的漣漪。這段話讓我想到了幾周前演講者提到的衍生式設計。設計就如同老師所說是一種design context,前後不同層級帶來的不同現象,都會對接下來的結果造成不同影響。或許就像一本書的上下文似的,設計要懂得融會貫通,而不是斷章取義,才能得出讓人感動並銘記在心的好設計。
因為學生背景的多元化,跨領域的設計接觸,讓老師的思想也很廣闊。老師提出的一點讓我覺得感觸很深,就是內心有存著設計才能做出自己和別人都喜歡的好東西。有一個學生的設計我很喜歡,主要在述說設計過程中可能有許多的想法和sketch,有時idea間雜亂難取捨,便設計出一個可以整合這些概念的方式。這也許是那位同學對design context的解讀吧。

[延伸閱讀]

老師介紹了一個以水族概念呈現的情境互動,將互動帶入生活。讓我聯想到之前去交大參觀過他們的健康樂活城Eco-city

Eco-city

Eco-city主要為了解決高齡與高壓力工作者兩大族群的「失能與不足」問題與生活品質提升,以遠距健康照護與保健為主軸,由人文、科技、空間與網路四大領域進行整合。利用事件驅動(Event-Driven)整合概念,融合應用情境、科技整合與空間設計達到一日生活情境「互動式」實體展示體驗功能。同時提供客製化產學合作與商業模式服務,提供科技團隊與合作廠商聯盟進行良性互動與合作平台,提升產學整合之新商業能量,以階段式收斂與自發性創意流通模式,達到跨領域、開放式與使用者創新。希望開創生活科學與生活科技新產業,發揮複製倍增的影響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