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吳亭葶 M10210209



2013.09.27(五)


講者:《總舖師》陳玉勳導演

原本以為這個講座是談談導演的拍戲心得,卻意外是一個更深刻的人生經驗分享。陳玉勳導演以輕鬆的語調,娓娓敘述他踏入電視圈、電影圈,成為導演的前因後果。

拍出《總舖師》這樣帶有鄉土味的喜劇電影的他,其實是土生土長的「天龍人」。他從小就不太會唸書,因為一個不可思議的「考卷洩題事件」,而進入淡江大學教資系就讀,畢業後當兵,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有文盲、有養豬的,環境背景都與他所熟悉的大不相同,進而讓他對「人」產生了興趣。
之後進入王小棣導演的工作室實習,因為做事認真,所以得到了最棒的實習生的稱號,之後拍了一支關於同性戀的短片,王小棣導演看過後覺得相當不錯,便對他說,「我們這一行,有製片跟導演兩條路,你要哪一種?」面對提問,陳導演當時還不甚瞭解,便順口回答「導演好了」,從此走上了導演這條「漫長、孤獨、艱辛的道路」。

他拍過上百集的生活喜劇劇集《母雞帶小鴨》,磨練自己的能力,他也寫劇本,到後來一天可以寫一本,三天可以拍一集,變得越來越熟練。1990年代流行警匪片時,他拍了關於一個參加聯考的國中生被綁架的故事—《熱帶魚》,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也獲獎無數。

在他的經驗分享裡,有幾點我覺得尤其重要。

第一點就是,儘管他原本不擅長,但仍要自己努力學會表達。因為他是一個菜鳥導演,比起資深演員,經驗既少且年紀又輕,若是花太多時間思考,又說得不夠明確,會被演員們瞧不起,一旦演員的失去信任,拍戲就會變得不受控制。所以,他要求自己必須迅速作出判斷,講述清楚,也變得越來越機伶,現在,他甚至可以同時觀察7、8個演員的表演。

第二點是,台灣的電影環境並不好,但這並不全然是劣勢。曾經,劇本裡上百位警察的浩大場面,被現實因素刪減到剩下兩個,而且還借不到警車,只好自己拿廣告顏料把普通車子塗一塗。但卻意外的有了還不錯的結果。因為限制,必須學會轉彎,反而訓練出自己的應變能力,會一直動腦思考,去設想多種可能。

另外,幾乎每一個獲得成就的人在回首時,都有一段窮得非常誇張的日子。曾經,他的年收入是8萬元,其中5萬元還是獎金, 所以實際上賺取的只有3萬元。但他依然繼續拍片。拍完了《熱帶魚》後,便沈寂了一陣子,只拍廣告等小品。他開始在廣告裡玩他的幽默,頗受歡迎,例如「張君雅小妹妹」即是他的作品,他甚至被定位成了喜劇專家。至於現在拍《總舖師》的契機,他說,是發覺「人生苦短,再不拍怕會不瞑目」。

導演也有一套關於喜劇的哲學,來自他拍了無數喜劇片的體會。因為不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他選擇用喜劇掩飾。而用了幽默搞笑的手段,反而更突顯情緒的深度。導演也說,當一個喜劇演員,其實是很困難的。並不是把自己埋入角色裡就好,還要記得自己的節奏,因為搞笑,一定需要自己原本的節奏感。而且「好笑」,經常是包含多重情緒的,比如在《總舖師》中,楊祐寧飾演的料理醫生,以臺灣國語正經地講述想法時,其實就是一個看起來很好笑,但其實很悲傷的場面,你可能笑了,但卻隱隱覺得苦,這種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的複雜情緒,正是導演想要塑造出來的。

我的體會是,能夠一直幽默的笑著的人,一定比別人受過更多傷,流過更多的淚,所以才會懂得要怎麼掩飾自己,怎麼讓人發笑。搞笑從來都不是膚淺的事,若不能深入體察「人」的情緒,心思不夠纖細,就不可能掌握那樣精準地,逗人發笑的節奏。所以導演的人生體驗,一定有許多眾人看不見的深刻苦楚,迥異於他自己訴說時的輕描淡寫,讓他選擇了以笑鬧代替說教,來傳達他想說的故事。

最後,靈感來自何方?導演強調對生活的觀察。我想這對所有的創作者都一樣,唯有用心生活,才可能訴說出好的故事,才能真正的撼動人心。

延伸閱讀:【聚焦48】四、勳氏幽默風格 《總鋪師》笑看人生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h3jrn9cb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