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林楷庭 M9910110

回想起演講的過程,讓我想到了最近在課堂上討論的幾個案例,只是拿出來做分享:

常常很多開發者很深入的去做使用者調查,例如手機的研發來說,他們訪談了非常多的使用者:您未來需要怎麼樣的手機。得到的答案居然是:你們永遠無法開發出我們想要的手機,因為你們可以解決或達成我們的期望,但我們並沒有被滿足。仔細想想,到底是我們需要一個好用的手機,還是我們根本不需要手機?我們是不是被迫去使用手機?

就感性的觀點來說,飛利普史塔克的榨汁機也是一個議論紛紛的作品,他的用途真的是拿來搾果汁嗎?其實它一點都不好用。根據作者的說法,它的用途是在於產生人跟人之間的聯接,因為第一次看到這件作品的人會很直接的表示"這奇怪的東西是什麼?"而生話題。一件搾汁機的用途居然是拿來產生互動跟人群的熱絡,在送禮跟生活上就是觸動使用者行為的媒介,並不是只是單單最基本的功能而已。如果要拿它跟一般榨汁機來比功能上是遜色很多,但他產生的內在涵意跟造成的直接反應,遠遠超過一般榨汁機的十倍百倍。

這一次的演講,讓我了解到除了瞭解使用者需求是不夠的,還要再透過洞察的方式,才能讓產品更深入人心及觸動更多的潛在價值。透過這堂課,可以學到如何讓自己的創作理念或想法,讓眾人們看見、聽見,或許能夠過此去達到促進人類福祉的境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