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唐聖凱設計師的演講 M9910201 M9910204 M9910211 M9910212 M9910303

演講者_唐聖凱先生

演講主題_適應性人造物設計一種掙脫費茲定律的使用者經驗
Adaptive Artifact Design – An Emerging User Experience that Getting Rid of Fits Law


回顧課程脈絡

>回首:跨領域的人生經歷

>專業:設計師需具備的能力、淺談UE、Adaptive Artifact Design

>應用:專案分享


心得與反思

此回很高興能聽到華碩UE Designer唐聖凱設計師現身說法,從其豐富的經歷、創新的思維及多元的執行能力,帶我們從另一端角度認識UE,同時啓發一些思考,以下:

設計師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撇除仰賴家族用次級手法成名的設計人外,古今中外真正有兩把刷子的設計師們,究竟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主講人提及必備的要素之一即是【工具的熟稔度】,本組十分認同,工具就彷彿設計師的手,從概念經過測試與執行,實現在作品上,進而提升人類生活福祉;但是當然不能只有手(工具),如同一雙設計翅膀,概念能力及執行能力需並駕齊驅,單向熟悉工具卻缺乏創造力,等同於美工機器人;反之只具備想法卻缺乏執行能力,又恰似設計界的植物人。此外,培養這雙設計翅膀,不乏要具備比素人更多的sense:美學能力、觀察力、破壞力、創新及結合力、跨領域的知識及視野等等,如同主講人的經歷,勇於學習不同領域,跳脫框架挑戰自我,才不會淪為亂槍打鳥,單仰賴靈感乍現的設計人。

使用者經驗管用嗎?

使用者經驗通用於設計的五大範疇嗎? (商設、工設、服設、建築、資設),我認為,UE針對不同設計範疇,實用程度也有所差異,首先,考量到user與產品間的互動性,資設與工設則不得不涉略UX design;其次是實體空間的設計(建築、室設等);最終則是服設和商設。好比商設注重行銷之視覺傳達(共鳴度'衝擊力等),外包裝'文宣'影像等功能面較少,則使用UXdesign的需求也相對較低。不論如何,設計師多懂點總比少懂的好,而當我們對UE有所認識,除了對測試產品的滿意度及實用度上有所幫助之外,亦可針對消費者or使用者之需求來解決問題。

該不該掙脫費茲定律?

隨著科技日漸發達,人類仰賴虛擬實體化的需求也逐漸提高,近年來互動設計的火熱居高不下,源自於人類渴求互動及群聚的本性。談到掙脫費茲定律,運用動態材料、形體及功能等帶出主講人的理念,我認為藉由Adaptive的模式,去主動偵測環境甚至達到預測效果,確實能夠讓人類更加便利與迅速,但回頭思考,將產品主動化來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設計方式,究竟有何利弊?或許10年後甚至更早的將來,此概念若被發展到極致,會演變為人被物化而物品人化的現象,因此某部份來說,我支持主動化設計法則,卻不贊成將人為辨識全權取代之,因我深信它仍有市場價值和存在的必要性。指日可待,畢竟未來,WHO KNOW?

唐前輩帶來的啓發

主講人是位令人佩服的前輩,除了蘋果桌面上結構複雜的文件相當隨性之外,結束的Q&A也回應的很有智慧,我同意他所謂選邊站說法。畢竟任何決策本身就是一體兩面,能滿足此卻不一定能滿足彼,我們無法顧全局,但只要能夠盡我所能,即是貢獻之最高品質了。主講人在不同領域的熏陶下,找到對UX design的熱誠;不禁讓身為學子的我們反思,凌駕工具以執行創意需要經過多少的淬煉,廣度的吸納跨領域的眼見、知識及專業;最重要的是,保持這般享受而愉快的態度,期盼多多效法主講人,釋放並不斷燃燒熱力,屆時擅用設計之能為人類服務,因我們深信每一步學習都有其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