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唐聖凱(Tony)
演講主題:適應性人造物設計—一種掙脫費茲定律的使用者經驗
Adaptive Artifact Design – An Emerging User Experience Getting Rid of Fits Law
這次的演講由唐老師的自我介紹拉開序幕。原來以為只是照片欣賞+聽故事,沒想到其實在休閒之中也帶入了主題。好像和上週的議題連貫著似的,今天的議題也圍繞著使用者經驗。這次我們從前測調查來到了真正設計商品的區域。關於使用者經驗UE,是完成設計物品前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使用者經驗的改變,也會帶來商品的成長。除了使用者本身的改變,環境及科技帶來的變革,我想也是造成使用者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像是唐先生所說的第一支大大方方的滑鼠進步到現在的羅技高級舒適滑鼠;我也想到小時候的手機繼黑金剛完是黑白機,還曾經有過B.B. call這項產品。當時會覺得觸控螢幕和超薄手機好像是電影裡的夢想遙不可及,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也一項項的達成了。不曉得十年後的科技又會多麼的觸動人心。
有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讓自己扮演使用者的角色,會盲目的認為一切都恰到好處。但是,受過設計教育的人,又和一般大眾有些不同了,我們會帶上老師告訴我們設計方法的那一套眼鏡,像是投影片中的圓形手機。沒有錯阿,一看到的時候是這麼認為的。而且也許還會覺得它在造型上做了突破,是沒有人想過的圓形,顏色帶來的區別也是很ok的。不過真正的使用者的想法,卻和我們恰恰相反,少了方向性的滑鼠,是不好用的。好像又是設計師"想像"了使用者的感想了。就好像是唐老師舉例的錯覺一樣,同樣的東西,我看可能是兔子,另一個人看可能又是鴨子了。設計也是如此,不能只是想像而已,要實際找真正的使用者來,才能獲取正確的經驗。
美國總統選票的例子也令我印象深刻。第一眼我看到那張選票的時候以為可能只是民眾自己做的,沒想到是真正的選票!這個案例讓我感覺到對設計師而言,設計上的疏失除了可能會讓自己從比賽中失利,或是少掉客源以外,還會影響到可以說是整個社會。設計不可能總是百分之百的讓大家滿意,但如果當時在設計完選票的當下,先讓一些選民試用,是不是就會降低失誤了呢。
此外,其實使用者經驗的種類比我想像的還要多。從前一味的認為既然是要設計商品,就一定要創新才是,事實上卻不然。一直以來我們打字總是追求快速,打字機的演進卻是希望人們打字速度變慢,才不會使機器卡住故障。而我們現在的鍵盤也是由當初的打字機轉換而來的。
「設計師與民眾的差別,在於善用工具。」這是老師一直強調著的。設計師擁有轉化敘述,做出成品的能力。而在演講當中,我也看到老師桌子從乾淨到雜亂,由手繪到電腦繪圖,再到國外學會動手接線路做那些草模。實際上的設計品,也由偏向概念到越來越接近市場可行的階段。看到唐老師那樣可以自己製作出那些會動的草模,覺得很憧憬!進入設計系以後,最有趣的部分我覺得應該是自己做出模型了吧。唐老師由那些隨手可得的小東西,搭配sensor使用,在辦公室就可以完成花博裡面擺動的小花,還有在家就可以製造一個自己開關的紙板微波爐,感覺很不可思議──畢竟我自己只能做出那些只有外殼卻不會動的草模。現在還在學生的階段,期望自己可以趁這個時期多學一些工具,也許哪一天我也可以改造家裡的微波爐。就像老師所說的「設計是掌握工具,每掌握一種工具,就多了一種設計思維。」在下一個階段之前,要朝向多點設計思維邁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