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唐聖凱先生演講心得 / 彭群雅 M9910108

演講者:唐聖凱 (tony)演講主題:適應性人造物設計--一種掙脫費茲定律的使用者經驗



這次聽完唐聖凱設計師的演講不禁讓我大開眼界,在一開始的學經歷簡介逢甲建築系及交通大學建築碩士,在想說這跟他講的內容似乎有點落差,學建築的背景談到使用者經驗設計中間到底隱藏什麼秘密又經過什麼轉變?

1.學習跨領域知識與統合應用
    我們設計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外乎是被強調要多元學習,藉由唐聖凱設計師的演講與他所呈現他的學經歷,才真正了解到所謂的多元廣泛吸收知識,一開始他學習到的是自由形體,善用曲線多元的自由曲面來構成建築型體,不同於一般利用角度或切面,跳脫構成建築的元素,使用自由形體不僅挑戰現今技術營造工程的可行性與實際使用感覺,也成功吸引觀賞者的眼光帶來與目前建築物視覺衝突。
    接著進入研究所輾轉接觸到使用者經驗設計,在設計這塊領域上,不論是建築或是產品設計上,對設計的態度從強調外觀風格與不同形體變化的「形」,轉變為探討使用性、使用感覺上針對「人」的問題
    在唐聖凱設計師的設計案例上看到許多跨領域學習的影子成效,圍繞在觀察人的行為,探討使用者經驗的設計,設計案有些探討到使用者介面設計,如思考我們使用平面顯示螢幕介面時,無論物件如何強調3D視覺畫面並以層疊相對位置呈現,我們使用者依然覺得不太真實,唐聖凱經由自我觀察實際操作下,發現原因出在我們在移動不同視角時,使用一般介面時視覺的消失點不會在同一點,因此為此UI設計作消失點的改善。又如另外一類設計案,探討「盲打」行為即發展其應用點,自製實驗測試裝置,反覆進行測試由鍵盤有字音印刷-鍵盤無字音印刷-抽離鍵盤之後的空間,經由實驗測試,使用者雖然循序漸進的使用不能有百分百的正確數值,但對於輸入字音時手指移動鍵入的相對位置是符合實際字音印刷位置,並且藉由許多使用者使用結果歸納,發現手指移動時也以雙手的手掌部位作定位,在手指盲打鍵入範圍就依手掌大小有相關比例不同。
    跨領域的學習知識可帶領我們進入不同的設計範圍,生活中處處可學習,就差多元學習下對各領域的敏感度和深入程度,所觀察發現到的觸角也會有不同。

    延伸思考:在探討「盲打」行為以及之後的以紅外線偵測手指移動鍵入相對位置來判斷輸入值技術發展,雖說鍵盤的式微化與增進攜帶上便利性,一般使用者的盲打行為演進也帶領產品進步,但是對於不擅長盲打或不常使用鍵盤、第一次學習鍵盤輸入的使用者們,他們該如何善用這技術?此技術演進可否也幫助他們,或是在設計使用族群上即分類會盲打與否兩類族群,此技術也只幫助會盲打的使用者們?

2.使用者經驗觀察與探索
    藉由觀察使用者行為以及使用的心智模式,我們可以發現探討很多問題點以及延伸應用,如唐聖凱設計師有提到的一個設計案-研究馬的走路行為,利用觀察自然界四肢步行的動物,發現馬步行前後腿以一定順序踏動完成一步行循環,由此可見,當右前腳移動時可預測是換哪一隻腳舉步,當四肢輪流踏步後,也可歸納出馬完成步行動作」、「這是馬的走路行為」,所以說假如一個運動或行為是具有規律性的,我們可以輕易的預測下一步行為並作反應。


    另外一精彩值得一提的設計案是今年於花博展夢想館展出的作品,花卉會以參觀者靠近的行為作「趨向」的動作,背後又是如何操控完成的?  觀察我們自然界發生的事情,為何鳥類在飛行時在我們眼中看到的是V型的排列方式?  原因歸納鳥類具有「群聚」特性,原因不是每隻鳥類會有判斷作有統整的V隊伍,實際上一鳥類的腦容量也無法判對作如此有效率及聰明的行為,鳥的飛行皆為集體行動,當其中一隻鳥飛為第一隻帶領的頭時,順序接下來的鳥類會在第一隻鳥的後面找位置(左後或右後),當第二隻鳥填補左後位置,第三隻鳥即填補右後位置,依序排列下去,因此只要第一隻確定任務,開始傳遞訊息,依序互相感應下去即完成一動作,此作品也是利用此概念作花卉大量依序由點到面的反應,也因此可減少許多技術上問題。

3.可使用的工具與具備能力
4.實驗實作精神
    花博展的花卉作品,在一開始唐聖凱設計師有此概念,便開始著手原型製作,外型與基本操作方式皆由自己完成,初步的working model可清楚的表達概念,「概念實體化」對設計師很重要,許多概念因為沒有實體化,他人無法想像實際的操作效果,或是想要將概念實體化時卻發現自己無法達成,假借他人之手也會造成一些溝通誤解,唐聖凱設計師利用手邊現有物品打造外型及自行接簡單電路操作,垃圾桶、碗、線路材料,費用不高時間耗費也不多即可清楚表達概念,也就是「概念實體化」的精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