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在得知這堂課的主題為批判思考前,我不太會去想批判與設計間的關聯性,畢竟身為學生,吸取知識,為所當為一直是我們這個身分的基本責任,況且總覺得自己還不夠格去做批判這件事,但在聽完講者概述批判的精神及私底下概略瀏覽了相關刊物後,也開始思考批判本身對整個環境的立場為何,特別是在觀看完講者對「師大商圈」這件事上的評論,更讓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文筆及媒體去讓事件背後的歷史及內涵能被第三者重視?

         在聽完演講後與同學聊天言談中提到,批判這兩字是不是有它的必要性,畢竟當我們在觀查一件事時,如發覺其中的缺失及爭議,我們提出建議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使其有改進的空間,但批判這兩字彷彿是從自己的經驗及觀點所衍生出的產物,批評大於建議,無法對事件本身有所貢獻,更可能營造出一群被媒體誇張渲染下所影響的盲目群眾。相較於「批判」,我個人更偏「評論」這兩詞,雖然不夠有威力,但所提出的指教與建議更能被當事人所接受。

         我認為不管批判或評論,在時間上都是持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用較長遠的觀點來評論與建議;而不是針對某事件及時間點上做單一觀點的批評,本質上露臉大過於事件本身,我想台灣已經不乏這樣的現象,不論從政治、媒體、影視娛樂、教育等層面,全民都很有自己見解,也很會批判,但真正敢跳出來改變、發聲的寥寥可數,更難過的是大家都將自己當作是受害,但沒想過如果台灣影視節目讓觀眾看不下去,自然而然他們就會轉型,但還能經營下去表示有它的需求。我想評論大家都會評論,但要做出有貢獻的評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 :
「文」風吹不動的師大商圈。吳牧青
本文收錄於《典藏.今藝術》2012年4月號(235期),頁115-117
http://ontolouchical.blogspot.tw/2012/04/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