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2013.10.11(五)

講者:吳牧青
題目:鬥雞生涯分享︰批判並且生產


作為像「鬥雞」一樣,不斷批判的角色,講者吳牧青先生說起話來意外的溫和。他以自己的生涯作為主軸,串連自己在各個工作、活動上的經驗,與我們分享「批判」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鄉民文化是他很重要的基礎,他在bbs上認識的人,超過其他管道。在ptt上,時間很奇妙,跟真實世界既同步又不同步,雖有接近即時與同調的訊息,但卻依然不真實—因為身份的緣故。

bbs文化是由學院菁英發起的,大家都是各自有強烈思想主張的菁英分子,因此很容易引起戰火,而ID的半匿名書寫性,又能讓批判時的包袱不那麼重。於是,鄉民文化成為了筆戰場,而且在視覺上,版面的文字間距緊密、交火猛烈,又讓批判的熱度升高。於是,就成為了磨練批判能力的最佳場所。

到破報當樂評記者,有人問他:「人都得罪光了,以後怎麼採訪?」他回答:「採訪不是工作,而是交朋友,評論並不會產生妨礙,而且,反而有另一群更喜歡我的朋友,比人數也不會少。 我的批評,是供給我未來生產的經驗。」以鄉民文化為後盾,磨練出來的銳利筆鋒與獨特觀點,給了他在批判現實世界時,強大的武器。我想就是這樣的經驗,讓他能自信,不斷的批判,並將經驗化作生產吧。

對我來說,批判的難,其實不是難在提出意見本身,而是難在擁有提出的勇氣。當你抨擊別人,不管是中肯的、善意的、或是如何,那都是一種接近侵略性的行為,用你的意見,甚至有可能是資訊片面的,擅自定義別人。被批評的一方不太可能心平氣和,就算他笑著說「我不介意」,又怎麼知道那背後除了維持美好的表面形象以外,內心是否蘊釀了強大的復仇惡意?而承擔一切的,不像bbs一樣,只是一個半匿名的帳號、虛擬空間的自己,而是「真實世界的自己」。

在他給我們的個提問裡,有一題是關於設計師週的心得分享,雖然他本人因為最後一天的停電而沒有參觀到,但是,讀了策展概念等之後,他認為around這個主題展太過籠統。我驚訝的是,參觀完的我完全沒有注意到有「主題展」這回事。around這個概念,難道只是展場呈現環狀便是?他問,設計圈是否缺乏批評風氣,以至於做不出什麼?這種時候,批評的聲音明明是必要的,以做為改進的方向。

我卻覺得缺乏批評的,不只是設計圈。或許除了我說的批評的勇氣以外,文化佔了更重要的因素,東方人以和為貴,教育孩子要「少批評、多反省」,以團體為上,並不像西方那樣崇尚英雄主義,因此在團體裡,默默不出聲,會是多數人選擇的,輕鬆的道路。也因此,像他那樣的批判者,才會彌足珍貴。

但當社會需要批評意見以作為改進方向時,大家都依然怯弱,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了。或許,多讀多看,累積觀點,培養自信,學習在必要的時候,勇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學會批判」,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而且不應該逃避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只想從土狗變貴賓狗」 吳牧青臉書批獨立音樂人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710/7218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