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1 黃柏源



像鬥雞一樣的人生歷程
講師吳牧青的演講與課前的提問,對我來說是既陌生也是好奇的。對於體制與現象的批判,似乎也帶起了一種強烈的團體動力。相對來說,我自己試著從個人特質的角度來觀看。發現講師忠於自己,始終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是不容易也是很棒的路徑。
講師提到:
     讓人知道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
     知道即使批評,有人仍然支持自己

也許這樣的片面摘選會有偏頗的嫌疑,但我個人看到的是,評論是因為關心,關心台灣這塊土地,這裡人民的在地生活空間。
一路走來的軌跡,是從自我出發,重新尋找興趣開始,累積涉獵新音樂、劇場、展覽、唱片、書。經歷鄉民筆戰、樂評、破報記者、辦演唱會、今藝術記者、北美館揭弊案、策展。始終一致性的,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建立了屬於自己關心台灣的方式。
     樹立了敵人,換來真實的朋友。   相信自己判斷準確。

設計展覽的發展
批判分為內部批判與外部批判,設計圈是否缺乏批評的聲音,以至於有些東西做不出來? 設計是包含在當代思潮下,需要累積對當代思潮的反思與敏銳度。台灣的設計展覽,從最早以新一代設計展最為龐大,到逐漸有官方、民間的辦展,出現的時間其實不長,仍然有許多可能發展的空間。

提問:  群體性之下,是否仍存在個體性?
對外評論的階段之後,會有進一步個人反思的階段。
在演講之後,我簡短的問了講師,對我來說,自由的評論風氣,是在大學校園時期才比較興盛的。講師回應,至今仍保有一份天真。這份天真,的確得來不易。

參考資料:
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發展的困境與限制-----------

重談美術館自製外來特展的困境


http://artouch.com/m_test/artco/story.aspx?aid=201304091672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