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曾鈺涓演講/M9910118


網路雲端的存在它者

[演講內容]
曾老師的演講大致上分為三個部分
一、介紹其父親簡歷與藝術的關聯性

二、開始介紹其開始嘗試以網路作為藝術的表現方式,強調以電腦作為創作的工具、媒材,重點在於藝術家的概念與思維,講者在2002發現,網路藝術其實是一種創作呈現的方式,藝術創作也從平面裝置走向網網路裝置的應用。

三、作品介紹

曾老師在這個階段,介紹了相當多她的作品,其中有幾件相當令人印象深刻,如網路藝術(WEB ART),這件作品是透過網路徵件後,將投稿件做重新編碼再以數位訊號投影出去,呈現一種相當特別的視覺感受。在"ALL WAYS"中則是著重在,當你在做網路聊天時,對方是你所想像的人嗎?這個作品是利用蒐集聊天字串,隨機丟出,而人們會將看似無意義的字串合理化,形成意義,而合理化的成果是來自於人本身的認知。在數位時代,資訊充斥的環境中,要用甚麼方式量測自己?這樣的表現再曾老師"IMMERSING ME 2005"的作品中做了相當的詮釋,也表示出,在數位流中,許多訊息是混雜在一起的。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作品,一一都代表著曾老師在數位藝術上的努力與獨特詮釋手法。

四、Q&A                                                                 

(1)數位保存藝術的價值?
    就目前來說,無法評量,但對於台灣來講,創作領域大多侷限在平面與錄像的呈現,從裝置藝術演變到機械雕塑與平面創作多少是遷就於市場上的考量。

(2)數位藝術相較於傳統藝術的優勢?
    觀眾的參與程度高,因為數位藝術整個作品必須靠民眾參與才能夠完成。

[個人心得]

當第一條網路線接通時,就預告了人們將在未來幾十年,將會在數位資訊洪流中載浮載沉,人們必須在跟以往複雜數倍的生活中,重新思考生活的方式,知識與資訊的傳遞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傳達,但我們能夠以同樣的速度去接收嗎?應該是不行,但我們卻多了許多"選擇",選擇去接收什麼樣的資訊才是現在我們所要學習的。藝術家以探討人存在現實與虛擬對應的關係,透過許多作品去進行實驗,想去重新界定與詮釋新生活的方式,但至今也許也尚未找到答案,而洪流仍在流動,時間會帶領我們找到答案。

[延伸閱讀] 

補充之前在台北數位藝術節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