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201

【演講內容】網路雲端的存在他者
從平面到網路裝置
  • 自由女神+龜山島影像合成作品:曾老師將紐約的場景,搬移到台北,作品呈現找不出破綻的代表性的雙景融合,探索城市熟悉中的面貌。
  • Click 2002:主動點選or被動引導的網路藝術作品。
  • 北美館個展:每個人皆可上傳自己的作品,so the question is “Who is the real Artist”?
  • [All Ways]-O’s Chatroom:人與人網路聊天的精確性,是否真的那麼重要?你是否確定(聊天的對象)是他?
  • Immersing Me 2005:在數位的時代,你用什麼來証明你的存在?你用什麼觀念來量測自己?
  • Flow 2006:當我們看到一些網路訊息時,我們是否有辦法真實的瞭解訊息的真相?
  • Flowerman 2007:機器人外型普遍像人or像動物,為什麼機器人不能像一朵花?
  • 帶我去散步 2008:靈車&名人像具有很強大的召喚力量,讓參與者不敢停下來,且帶有諷刺政商名流含意。
  • 快樂噗 2010:由於大部份人噗浪的訊息都不是很快樂(非正向),以抱怨居多。
我們是否真實存在?
  • 在看數位藝術時,你感受到了什麼?難道只有美麗的聲光才叫藝術嗎?很好玩?然後呢?
  • 數位藝術家:觀念藝術家or藝術家+科技人or科技人
  • 基因生殖科技的荒謬性,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 "工具論"與"本質論"的交融範疇為數位藝術。
【提問與答覆】
  • Q1. 藝術家與工程師合作,是否侷限了創作?
  • A1. 事實上,創作者仍(多多少少)會被技術侷限。
  • Q2. 如何讓別人聽妳說?
  • A2. 創作者只要把作品做好;曾有朋友說:[藝術家其實在自爽]。你要重視市場,就作市場喜歡的東西,你要作自己,就別管別人怎麼想。
  • A3. 撇除聲光短期絢麗的表現形式,數位藝術較傳統藝術的優勢何在?
  • Q3. 基本上互動藝術在佈展時都尚未完成,數位藝術較屬於共同創作。
【演講心得】
曾老師來自於藝術之家,她提到小時爸爸會帶著孩子們去公園,發了畫冊與筆,開始自由作畫,如此陶冶也為曾老師奠定藝術生涯的基石;其實曾老師留學的NYU一直是我的夢想學校,看著前輩的佳美腳蹤,令後輩好生感動。
整場演講對我來說較顯著的意義,莫過於曾老師在做每個作品時所傳達的哲理思維,從自我探索,延伸到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議題,在存在及交疊的定位間,結合時下or創新的表達方式來詮釋,是一位充滿想法的思考型藝術家。
但探究到如今藝術與設計間的模糊地帶,初步我保有遲疑,藝術只要有市場商業考量後,其藝術的純度難道不會相對遞減?反過來又想著,即便藝術的定位越來越模糊(商業化、科技化)又如何?有時只是種維生手法or表達形態的轉型,如果結合可以讓該領域更加豐碩多元,傳統式的領域界定就不是如此重要了。藝術家用五感接收的各種媒介,去傳遞訊息並且詮釋想法,受到的評價時常兩極化,而設計雖有客戶及使用者面向考量, 兩者核心概念都是一樣,我們皆在傳遞一份原創式的概念,或是啓發式的互動行為。至此,藝術與設計的故事,加入了數位調味,顯得更加有趣,相信好戲才要上演呢!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