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內容----網路雲端的存在者它者】
演講者於演講中,介紹非常多的經歷及各展,透過網路共同創作(Collective creation)的手法,參予者可以傳透過網路傳上個人的影像圖片,透過編碼的再現,在由輸出方式列印出文字編碼,那人們便可以透過參與式設計,讓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並把作品領取回家。變化多端的新聞資訊,使得人們每分每秒接受到的資訊以Overwhelming的方式 湧現進來 ,此作品「帶我去散步」應用虛實之間結合,藉由參與者的動態路線去tracking現場的環境,其中所要傳播影響所及相當強烈,探討人存自於數位時代的非在場或是在現場,觀眾可以透過裝置去呼喚, 產生更多元的獨特的互動創作,讓影像持續交疊,最後反映參與者自我存在的意義及定位。
where are u? I’m here為利用網路搜尋加上人臉辨識系統,把各個樣式的人臉抓出來拼湊,此作品最後呈現其並不代表任何特定人,而是重新建構一個不屬於任何人的技術平台。
【感想心得】
藝術基為什什麼要做數位藝術?數位藝術的主體有沒有原作概念? 數位虛擬與實境是否有界線存在?數位創作有美學嗎? 我認為數位藝術創作應該不僅僅是絢爛聲光效果,更多的是創作者對藝術史的認知及色彩空間處理。而數位藝術到底在看什麼?玩什麼? 應為其所傳達的寓意及反思,透過互動參與,使得其傳達更近一層的訊息,讓人獲得更多感之理解,並透過群體力量產生感知及共鳴,凝聚認同感,再進一步投射情感,影響他者。我認為,藝術是賦予生命的,為活生生的各體,創作者希冀人透過其裝置體驗更多情境,這才是創作者對於互動新詮釋的核心價值。心智具體化是互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它是一種移情結果,並不在於科技媒體的硬體與介面裡顯現,透過觀看、接受及感知過程的心智互動,提升動作上的愉悅感,產生出一套互動系統美學,這是藝術軟體與硬體結合概念。 總結數位創作,簡而概要,它讓參與者藉由參與的過程中體驗互動美學。
【延伸閱讀】
對於藝術創作,我回頭延伸一個議題,針對現今數位藝術創作,我們是否遺忘傳統藝術的美好?又如何使其完美契合並存?極簡主義(Minimalism)主張將物象化約至一種現象學的狀態,利用工業原料和技 術取代藝術家出手完成的「真跡」。賈德(Donald Judd, 1928-1994)於1965年宣稱「繪畫已死」。洪藝真有意翻模手法,將作品化一為二。透過原作與複製之間的「真/假」,再進一步討論對藝術「原創」的定義。以移位和錯置為手段,使得原作與複製重新配置之後,形成另一種「畫面」表現的可能,也更突顯「畫面」經過再創作之後的身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