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這次的演講請來的是實踐大學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的老師-朱旭建老師,演講的主題是「設計師的策略視野」,朱老師的演講內容句句讓我印象深刻,從對於設計師的定位與定義談起,朱老師說過去的設計師是形式的創造者,而現在的設計師則是生活的創造者,以及以往管理階層的主管通常是MBA而未來則會變為MFA(藝術碩士)來擔任管理者,因為設計師懂得如何整合資源,創造屬於自己的資源,更主要的因素是設計師懂得探討產品與消費者以及環境的關係。
朱老師引用哈佛大學博雅教育的目標再將其用引導為設計教育目標:
其中1(相信未來).2(理解當下).5(反省過去)與時間軸相關,這三點代表的意義在於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跨越思維的侷限-視野與機會:設計師在其中對於人、社會、科技,必須要瞭解對未來發展的可能,以及明白下一步是什麼,瞭解人們期待的是什麼!
-現在-典範的變化-思維的轉變:朱老師用apple的ipad作為舉例,ipad這個詞與平板電腦的差異,他成功地跳脫出平板電腦,成功建立人與科技的關係,並且創造出新的形態。另外印象滿深刻的還有「什麼叫國際化」,老師對於國際化的解釋是反向操作,告訴我們必須「往回尋找自己的特殊處,在向外發展,英文只是一種技能而非國際化」,因為人們的價值正在變。
-未來-未來的品牌-願景與信念:這段主要是說品牌帶給人的價值、背後的含義以及未來的承諾,如同Steven Jobs讓apple的產品帶給消費者怎樣的未來(舉第一支iphone發表的影片),給消費者無限的期待。
一個品牌如何有未來性,就是看這個品牌承諾了怎樣的未來,如何延續品牌。
這次的演講,讓我受益良多,朱老師不只是用自己的話來說「設計師的策略視野」這件事,同時也用了許多人來輔助說明自己的論述,演講最後朱老師告訴大家要把台灣當成起點再推向國際(舉HTC將台灣當成次級市場),朱老師舉了Luxgen這個台灣汽車品牌,因為這就是以台灣出發逐漸推向國際的好案例。
[延伸閱讀]
這本書是IDEO執行長-Tim Brown所寫的,內容提到設計思考成功的三要素:洞見、觀察與同理心,正如同朱老師所說的設計師必須懂得如何整合資源,創造屬於自己的資源,以及必須要擁有同理心,才能應對消費者與社會的變化,這就是屬於消費者的洞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