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的策略大多是形式的創造者,重要的是成為生活的創造者,並期許可否告訴我們實體的策略。
Business week中提到,未來適切的管理者不在世MBA,已經是MFA
(Steven Jobs 就是以工業設計師的身分當上CEO)
*列出哈佛大學的教育目標
1 獨立探索世界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3 具備身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能打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5 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列出設計教育的目標
1 獨立探索世界(相信未來)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理解當下)
3 具備身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養成)
4 能打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團隊合作)
5 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反省過去)
3、4項是學校一貫的活動
1、2、5是策略教育和時間軸有關
*根據(a)過去(跨越思維的局限-視野與機會)、(b)現在(典範的變化-價值觀與科技)、(c)未來的品牌(願景與信念)探討
(a) 過去(跨越思維的局限-視野與機會)
Kevin Kelly演說影片
Micosoft平板電腦 ->有技術 ->但不瞭解人與這個科技的關係
Ipad ->找到新的策略視野,告訴人該如何發展使用。
(b)現在(典範的變化-價值觀與科技)
David Pougue演說影片
繁複的下拉選單操作介面 v.s. 蘋果直接選的介面
反例:
Nokia(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Sony平板電視(忽略人的價值觀在改變)
(c)未來的品牌(願景與信念)
Steven Jobs 蘋果發表會的演說影片
反例:ipod mini(看不到品牌未來性)、HTC(把台灣當成次級市場)
典範轉移的例子:Wii
成功例子:Luxgen(起步台灣,發展國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