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主題
雕塑什麼、什麼是雕塑-我從雕塑出發,用好奇與質疑來探索那美妙的大千世界
王 是貫穿族群之人 如王者
詩 是其音如歌 其意如畫者 如詩歌
光 是能量做功極致之表現
復興美工畢業(民國70年),畢業以後進入楊英風工作室(民國71年底),從見習生開始做起,(從一個月薪水四千五百元做起,離開時日薪五千元)
在復興時遇到恩師葉世強,影響至深
作品介紹
參與 高雄小港機場 孺慕之球
圖1孺慕之球
參與 新加坡文華酒店大廳雕塑工程
參與 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二十件雕塑組(音樂與舞蹈)
參與 新光三越大門石獅
故宮3D動畫短片"國寶總動員角色(模型製作)創作者
影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bmCP3Aep5XI
圖2 國寶總動員
學習就是問問題找答案的過程
學習總是從不知道開始 所以總是要問很多問題
我用好奇與質疑來探求 所以我問了很多的問題
對雕塑的第一個問題—如何把平面抹得那麼平,是怎麼做到的?
接下來的問題 為什麼不是石膏白而是青銅綠?
使用銅是因為這個材質可以常久留存,銅綠則是它與自然發生關係的現象,銅有氧化的作用,銅綠則是代表它經過時間的考驗與洗禮,如同一個老者與智者,燥旺之火已經退卻。
問題二:佛像為何都半瞇著眼?是否因佛像都高高在上,在天上俯看世間,是往下看?
楊英風則認為,因為半張著眼皮,如同遮罩擋住了視線。如果每次都只往外看,只看別人的好與不好,而遮罩能把你的目光折回來,所以可以同樣的也看看自身的好與不好,不只看別人也要看自己。
在錯誤中成長-給我活潑與生命力,在新舊之間找到豐富
在國寶總動員角色開模的中得到經驗(法蘭瓷生產)
在造型語彙中,有時只是一點點角度的不同但卻傳達出不同的訊息,這是精神層次上的意像。
較粗糙的質感反而有層次而豐富起來
上色時也採舊化處理讓表面有一些紋路肌理,讓顏色易與附著,也產生一些層次,看起來比較舊,但卻因此更有耐人尋味的表情 。
圖3 玉鴨
二、影響巨大的兩位恩師-葉世強、楊英風
從葉世強與楊英風身上看到了情操、氣節、風骨、大智、大氣、大能
葉世強
是一個傳奇人物
對葉世強第一眼印象:誤以為是一個工人來施工,顯見葉世強自由純真的處世哲學
上課第一天他就說「學藝術的孩子乃是天之驕子」,他把學生當藝術家,而不是一個所謂職業學校的學生,他要學生要「看重自己-自重」,他也從不對學生設限。
他要學生使盡全身的力氣 顫抖-在畫版上,他說「畫畫不只在於畫像,更在於要畫活」
藝術界對他的評價-葉世強的藝術:詩的況味,禪的冥想
師承天地寬 畫意自綿長 極簡又豐富的生命經驗,其作品非狂野所能形容,更像是隨心所欲
風格多變 充滿奇想 一筆定江山 長保赤子之心
葉世強的藝術美學與其人格思想息息相關,藝術之「道」對他而言即是回歸本來面目,一個人明心見性的過程。葉世強在生活中歡喜讚嘆的一句佛寺對聯:「禪心清境懷海聞琴了知無上道,空草荒蕪香巖擊竹頓悟本來人。」似乎道出一切與一,一與一切,心性卽體性,藝術經驗與藝術經驗之超越。他的畫,似天地草創尚未造就般,神妙莫測;他的人,以童真之眼觀照世界,率性樸質。回歸天地之開端,回歸人性之童蒙,懷抱人文迎接天心,滿盈太初的氣息,葉世強,本真的藝術。
圖4 葉世強與他的作品
楊英風
景觀藝術大師
楊英風大師所題喻意深遠的一段詩詞:
宇宙自然生妙華 得其還中應無窮 還諸山川清靜貌 返照人倫自在心
歸納緣起本生滅 靜雕萬像達性空 形塑景境出凡塵 俯仰形影應中觀
三、論述雕塑
雕塑的四大問題
-什麼是雕塑、怎麼雕塑、雕塑什麼以及為什麼雕塑
什麼是雕塑?
雕是減 塑是加 雕塑是加減、是拿捏 是取捨 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做取捨與加減
雕塑本身是一增益減損的調合性工作,透過技巧與素材的使用調度,傳達創作者的意念與智慧,呈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高超境界」
外師造化是做工,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把你心中的感動表現出來,重點在你心中的感動
怎麼雕塑?
由骨、肉、皮取其精、氣、神
骨是骨架 肉是內容 皮是表象 它是一個呈現在外的像貌
精是一種能量的凝聚 氣是能量的流動 神是精神的原型 它是一個蘊含於內的精神與意念
雕塑是 分析 歸納 淨化 重新排列組合 找到關係 建立秩序使之有倫理
由點線面而量 由面與面的關係找到弧 建立三度空間的弧 由弧而見凹凸
雕塑什麼?
我們做雕塑及設計時是在找「關係」
作品中有那些元素?這些元素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緊密嗎?不同的東西組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間關係不緊密作品看起來就會沒有主題、鬆散
所以創作時,要讓每一個元素間彼此能「找到關係」,「找關係」在創作中非常的重要
立體(三度空間)的創作是什麼
立體的創作其實就是「佔據」
繪畫時可以用工具大約目測度量比例,但立體創作時怎麼一一度量?如果你忙著去度量那就無法創作了,所以要建立一種量的感覺。
你所看到外輪廓線,它其實是每一個面的延續所以如果立體創作時若只考慮到所謂的輪廓線,那就無法做出好的創作。
三維的弧比起二維的弧 更有意思更好玩 層次更為豐富多變
「弧」的世界
人類其實身處在一個「弧」的世界,自然界沒有「直」只有「弧」,弧是自然界的法則,從星球開始就是圓的。
為何是弧?因為它的運行 是運作 是生生不習的象徵
例如:打一個直拳,或走一條最直的路,其背後全部是弧的構成,因為運動是軸心的作用,每一個動作都是由許多軸心的運作所形成的。
我們平常沒看的軸的運作,而只看見動作的表像,我們往往只看到呈現出來表象的動態。
又例如:開車走直線背後也同樣是軸(弧)的運作,所有直的背後全部是弧,最銳力的刀鋒用高倍顯微鏡來看也是鈍角。
自然中沒有「直」,直是人類邏輯思維的產物
例如:電腦裡面畫弧線,放大來看是直線(點與點所連成),而這是依照人類的思維邏輯所創作出來的。
以為是的,卻不是那麼回事-不是要推翻一切,而是要用不同的想法去透視事物表現以外的現真象,要有「質疑」的態度去探究、去好奇,去發現。
弧也是美妙的。人體輪廓線的每一個弧是另一個面的延伸-肌理的走向形成在外輪廓線的起伏變化。
處理立體創作必須考量與觀察一個弧真正的走向,做出來的成品才能「每一面都能看」而不能只以一個面的表象來考量-如果只用平面的觀念來做,你的東西永遠是平面的,在本質它仍上是「方的」而非為「弧」,無法對應自然的真正樣貌。
一個弧是整個面的連串,如果能去針對這個部份多花點時間去瞭解研究,作品的深度與層次必能大幅提升。
立體創作是-建立三度空間的弧,由弧而見凹凸。有一個弧就產生了凹凸,從不同角度去看觀看就不一樣,因此凹凸是一種「因果」的關係,處理每一個凹凸須考量它的因果關係,很多的趣味就在這些凹凸的因果關係之間產生了。
「相對」的概念
「一陰一陽謂之道」自然界存在著許多這樣的相對關念,有陰即有陽、有公就有母,吃了肉就會想吃些菜,如果在作品裡面能放進這樣的觀念與元素,你能照顧到這些關係,就較容易滿足人心的需求。
如同八卦「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開始的。
東西在運行時,是兩個點,若往不同方向走,就會越走越遠,失去了相互的關係。若要使它們彼此間發生互動,就要我繞你走你繞我走 這也是太極的觀念。
生命是一種抗爭 、抗拒,從一出生我們就在抗拒,抗拒地心引力,因為不抗拒即是靜止,在動中又須求取平衡。在創作的思維中,這些都是重要的觀念。
宇宙現象「虛則實 盈則虧 有虛方能盛」這也是相對的觀念
造型上的相對的兩大元素-方直與圓曲。在感性上我們講陽剛與溫柔,相輔相成。在理性上,高矮、胖瘦、長短,是一種比較,也是相對論。
凹凸的比例,也一種相對的因果關係。
時代背景會影響對比例間相對關係的喜好與造型的語彙,作品中是否有時代感或民族性這非常好玩。
很多時候以玩的觀點來切入-享樂主義者是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都要覺得那是一件愉快的事,人生苦短要盡情享樂,環境改不了但心境可以改,由心開始可以改變一切。人生目的不在於贏取更多 而在於「留下什麼」。
雕塑什麼?
雕塑「真善美新」
美的造型法則-纖細而不美感,飽滿而不癡肥。能做到這點就能做出不錯的作品
美在往往是介於中間、在於恰當。
雕塑是生命的脈動-若能超越言語、種族找到生命的脈動,即能打破鴻溝與藩籬。雕塑是去找到能感動人心的共通語言。生命共通的經驗-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悲歡離。
創作是在異中求同,找到「音樂性」,起承轉合、高低強弱、旋律與節奏、沉澱激昂,流動而空靈。音樂的貫穿力驚人,能打動人心。要將「音樂性」注入作品中使成雕塑的樂章。
「音樂性」如大小、顏色、大弧小弧間的串連。
雕塑最厲害的在於將剎那化為永恆,把律動當下凝聚,這是重要的課題-自然法則是能的運行,能是能量,而不只動態有能的存在,靜態也有能的存在。
雕塑是創造烏托邦的理想世界至生活空間,不只實體的生活空間,也包含想像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靈魂可及的空間,只怕你沒有想像力而已。人們終其一生追求的是思想空間與行動空間完全自由的完美境界。
為何雕塑-將剎那化永恆,得千古流傳,與天地共存,探生命,尋真理,超越時間與空間,與普羅共享那份悸動。
創作者與創物者一般,可以創造。這是榮耀的使命更是一種特權。
四、作品分享
作品:精誠
楊英風大師的作品,為台灣科技大學所創作,期許師生「精於做事,誠以待人」,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之義,以不鏽鋼為素材,不但象徵工業,且表示擇善固執之鋼強意志,鋼體切割成不同之槽塊代表本院現有之三種學制,所切出之晶瑩光面隱含著高級工程技術,並顯示教育之成果。底座波狀斜面與鋼槽做動感之結合,以表現生命之活力,而高亢之頂端則為勇往直前之表態。
看似方其實弧,傾斜代表動能,且在動態中找到平衡。
作品:太魯格
圖5 太魯格
楊英風大師的作品 (1973),深入台灣的土地,表達著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生命哲思:「中國文化浩如煙海的文化寶藏始終是我的創作的豐源」他生前如是說。
楊英風大師創立多樣的風格:寫實與抽象、傳統與前衛、本土與國際,由行而上的內蘊到型而下的外爍,給作品以具象的名,卻每每流釋出「剛柔相濟」、「形神兼備」的抽象圓融境界;這裡面充分有的是古今與中外的藝術質地,然後再努力地把作品擺到更廣大的空間視野中。「讓它活成一種景觀」,讓作品跟環境相融,叫物與人款款相動,生息冥和……,他要尋找的是由中國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美學中的「人與宇宙」層層包容的親密關係。
以形而上的符號來表現意境。
作品:明月
圖6 明月
看似簡單 卻蘊含意境
底下方座代表雲朵
表現明月如鏡的意像,可以返照。楊英風幼時與父母分隔兩地常有思念之情,母親對他說舉頭見到都是同一個月,這是一種寄情,將關愛與思念藉明月傳遞,打破、拉近時間與空間的藩籬與隔閡,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透過藝術家的意念賦予形體,讓冰冷的不鏽剛,理性的材質變得溫暖而多情了。
作品:分合隨緣
圖7 分合隨緣
楊英風自述此件作品為兩件一組的造型,凹凸鏡面變化虛盈,上方有圓碟,在鏡面的反映中,象徵細胞分裂再生,萬物繁衍不息,亦如同太空訪客,在宇宙中會合分離,傳達訊息。
光潔如鏡的不鏽鋼鏡面反射,將觀者與周遭環境納入作品中,或以圓弧、曲線的視點柔化環境的氛圍,使作品本身圓融具足。與環境觀者相偕,以達天人合一之境此作品在凹面上方貼有一圓碟,在鏡面的反映中,猶如細胞的分裂孿生,萬物繁衍不習,也似太空幽浮,在宇宙中會合分離。這件作品因位置角度的變化映照四週不斷鏡反的虛像,有若心鏡的反照;世間人事、聚散分合、虛實盈虧、無需執著、隨緣而變、隨緣而安。
王詩光作品
作品:太陽城
立方體切了兩刀,使每個面都成三角形。每個面都有不同的面向,形成三塊,如鑽石在發光。太陽生命極致之表現,化身光明而蘊含萬物,為生命之源,運行不習的天體,永遠在運轉行進,所有萬物皆生長其間。模擬其不斷運行之態,隱喻幅合與幅散的作用,表現內聚的力量。能量作工後產生光與熱又會出現幅散的現象,以此循環不習代表宇宙生生不習的能量。
作品:天之使者
方中帶圓,方圓之中含大千,如同傳遞的天之使者。
作品:光耀
也由方體切割,重新排列組合。光是能量是成就生命的大愛,每個角度皆有變化、在動感中保有重心。
如手、如花、如放光芒的物體。
作品:林之口
是兩隻手,也含樹幹的意像。雙手合十、聚眾為林,十隻手指交錯像樹林一樣,展現靠雙手打拼建造出來的城市,原為林口地標所做。
林口是進入台北盆地之一出入口,以其名與地理意義發想。
五、設計與雕塑的關係
有時要打破疆界藩籬才能打破框架。
萬物不斷在改變,例如照鏡子時,鏡中自己其實已非自己(是過去的自己,因光線運行反射有微小的時間差,人不斷在改變)。
我們需要為自己定位-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有定位才能「出發」。
但我們更需要去打破疆界藩籬、跳脫框架,找尋更大的空間、自由,打開我們的思維。讓想像飛翔,不也是創意的泉源嗎?
原來設計與雕塑之間可能是親子、是兄弟或姐妹,更可能是「自己的另一面」,看見別人,也如同看見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