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賢演講報告/M9910201
【演講內容】
蔡老師跨領域的學習過程,從各國的數位電子藝術中,介紹多元的表現形式及思維, 用code寫藝術/Design by numbers,最後回歸反思台灣在數位藝術定位與認同。
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1)英國UVA數位藝術燈展:講者提醒這項作品不是用sensor而是用Motion track。(2)U19競賽:19歲以下的小孩只要講出concept就幫他們執行出來。(3) 德國電子數位藝術論壇:跳脫電子、科技、數位,並且與文化和生活結合(如麵包、釀蘋果vodka等),面臨實務/食物,人們需要更大的耐心和等待,透過實作和分享,而分享的精神不在於你會不會,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分享是需要文本的。(4) This American Life:Cola配方大公開、Open cola、cube cola。(5)藝術家如何維生?蔡老師表示7成在教書,但是在保護之下並非他的理想,用品牌化來提升期商業價值,善用行銷的方適來集客,然後在繼續創作下去。
此外,演講者與我們分享了值得反覆咀嚼的思考點:(1)數位藝術的存儲問題。(2)對資本主義反抗的精神:勇敢去玩、反叛它、挑戰它,逆向工程,需要找到它的最源頭。(3) 數位心媒體創作:我們總是在想著科技這件勢,但我們可以且慢,從我們最熟悉的事情(如文化、食物)開始,最後再把數位新科技媒材融合在科技裡。(4) 互動媒體:基本上互動能作的東西太微薄,同樣的技術,用不一樣的東西呈現,思考你的觀眾,你覺得無聊但普羅大眾可能不然,坦白說這也是戶媒最大的悲哀。這個領域要碼你就是最快的技術,以先驅保留地位,要不你就需加強濃度(Meaning),所以你搶到了技術還是意義?(5)文化認同:義大利不怕你知道他們的咖啡豆,台灣是優良混種,我們台灣的小孩要有自信!
註:
· UVA (英國數位藝術團隊United Visual Artists)
· U19競賽:源自於全球數位藝術指標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它的規模與盛況被喻為科技創意界的奧斯卡。
【個人心得】
這堂課既密實又精彩,除了廣義的認識數位藝術的樣貌之外,更在各個領域、各個國家案例中吸取精華,並由數位藝術的角度,切入對台灣的文化認同與身分認同的核心價值。 提到UVA不是使用sensor而是Motion track+U19的創意實現能力令我驚奇;課堂中,我仍然在思考著,藝術與設計間的本質差異,藝術傳遞者透過詮釋來傳達訊息給接收者,從過去的自我表達提升到與觀者互動的層次。我認為藝術和設計存在某部份相異定位,但其交融並不衝突,隨著科技的晉升,藝術也多了這項表現工具,可說是相當互惠,然而在數位與藝術的火花中,德國那場數位藝術論壇另我相當激賞,它讓我想起梁老師常提醒的[尋找原型]的重要性。或是初衷、或是本質,都是締造熱誠的最佳動能,藉由數位藝術對人們產生了好的影響力,無非是Artists散播藝術的最喜悅之處。此外,個人十分同意文化認同的議題,自從去年去加拿大自助旅行回來後,一踏上台灣地土,小的這輩子從來沒那麼想念小籠包和牛肉麵過,當台灣美食滑入我的口,喔~這種知足與懷念更是筆墨難以描述,太親近熟悉的環境,往往容易缺少挖掘和細細品味的心,我們要先愛台灣,才算開始真正認識台灣,如同我們要先愛設計,才會開始認識設計一樣。
【延伸閱讀】
This American Life http://www.thisamericanlife.org/
United Visual Artists http://www.uva.co.u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