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蔡宏賢演講報告 / D9910301

[演講內容]
此次演講的主題,是以數位藝術熱潮為中心開始,蔡老師先介紹了許多世界各地的數位藝術節,像是奧地利電子藝術節、荷蘭的DEAF、上海電子藝術節eARTS、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等。接著介紹了許多老師參與設計製作的數位藝術作品。在當中老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台灣是否有能力或條件作數位藝術?」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可說是百感交集。正當腦子裡還在思考著最理想的解答時,老師又接著介紹了許多在台灣所舉辦的數位藝術工作營,其中使用的DBN Design by Numbers也正是我用來帶大一同學進入程式撰寫領域的工具之一。而後老師突然介紹一個在德國的workshop,一個有關自己釀造蘋果酒的workshop。坦白說一開始還真搞不清楚老師的用意,但隨著老師講述到參加工作營的每位學員都必須要自動的貢獻自己的專長時,我才慢慢的有所領悟。最後老師以可口可樂祕方終於被公開的故事作為結尾。

[個人心得]
關於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台灣是否有能力或條件作數位藝術?」我之所以會很有感觸的原因是,在2003年的時候,我曾經和幾個朋友合作,嘗試了一些可以說是數位藝術的商業案子,當時遇到的困難除了技術還不夠成熟、硬體不夠穩定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在於報價。一直以來,台灣的市場總對“非實體”的東西抱持著沒有價值的態度,換句話說,室內裝璜施工、印刷、產品製造等能夠產出“實物”的案子總會存在一定的市場行情;而相對的,數位內容設計這種“動動滑鼠、敲敲鍵盤就可以作”,產出的東西還得存在硬碟裡的行業就一直沒法得到該有的尊重。當時的情況是,互動裝置做出來很炫,大家很喜歡,但是一聽到價錢,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也都無法體會裝置竟還需要維護費用。這幾年設計抬頭,數位藝術、科技藝術、互動裝置等新名詞慢慢的浮上檯面,各種的新技術也發展的越來越快速,越來越成熟,應該有許多公司開始作這類型的設計案,然而看到的卻總是那幾家,還有的跑到對岸去發展。最大的原因我想或許是市場大小,還有就是對數位內容設計的尊重。

我的另一個比較強的感觸是,分享,與貢獻一己之長這兩件事。蔡老師在演講的後半段所提的德國蘋果酒workshop與可口可樂祕方我覺得都是想跟大家提醒這兩件事。在數位藝術的領域,國外的許多論壇、討論區都能找到太多的技術資料分享,像是多點觸控、擴增實境、氣幕投影、Arduino coding...等。反觀國內大家願意分享出來的資源相對的就少,“分享的越多,學到的也就越多”這件事彷彿大家還是比較難理解。

[提問與答覆]
我問了蔡老師,相對於傳統媒材藝術,在數位技術日新月異的環境下,數位媒體藝術的未來在哪裡?老師給我的回答很棒,我們必須加強濃度,以及保留我們的前驅地位。台灣文化的“blend”力量是很大的,我們擁有的是我們對許多外來觀念與文化的超強包容與融合力量。

[延伸閱讀]
荷蘭的DEAF原來是V2_所策劃的!
DEAF http://deaf.v2.nl/
V2_ http://www.v2.nl/
V2_在當代藝術館的展覽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1_about.asp?ID=50
科技藝術的先驅 TEXT RAIN


很棒的國外論壇NUI Group所分享的Multitouch 資訊
http://nuigroup.com/forums/viewthread/198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