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雷凱俞 M9610113

產品要說話
首先陳總監禧冠開場就表示要產品自己能說話,而在溝通過程要讓終端使用者能完整明白,則是需花許多功夫的,原因在於每人的認知都不相同。所以說在使用產品語意時,也要讓使用者去詮釋語意。

設計的詮釋
設計師與藝術家在創造時,有哪些不一樣的層面呢?藝術家只自己世界中創造自我認知的密碼,不管觀賞者人和看待與解碼;而設計師則不同了,創造密碼時,需考慮如何能解碼給使用者了解,”解碼”這就是相當多學問的地方了。以目前的理論來說,語意學則是以產品造形上的語意來傳達或提示使用者如何使用或操作,我想,深澤直人的CD Player則是相當地成功的。


















類比與數位的時代!













這是產品型態的演變,是必經之路,但也有所謂的一體兩面的好壞。以前類比式的產品,其操作介面或內部構造大多採用動件,如有回饋的按鈕、旋鈕、轉輪等,內部也有些許的機構,所以產品體積也相當較大。但是這樣的產品因型隨機能而使使用者較易操作、操作上的回饋,更深入的能使產品與人之間產生感情的聯繫。許多在類比產品上讓使用者最直接操作的部份,在數位產品上都被捨去了,依靠的只有介面上文字或符號的說明。我想,將來一個造型都可以套用再任何功能上了,你說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但它的本質與精神呢?

創意者的第三隻眼
陳總監再三強調設計師要開所謂的第三眼,也是所謂的洞見。現在不賣人造物,而是賣文化、生活型態、使用情境與態度。這也是產品具價值的地方,舉凡Nike、iPod、BMW都是在賣產品背後的意涵,無論在怎麼貴都有人趨之若鶩。只是因為”爽”。

這場演講,增強或者啟發了對設計的看法與態度。我相信類比時代的東西不應完全丟棄,因從新擷取於詮釋數位產品上。對於設計未來的看法,我想設計者應更注意本身的修養與生活品質,提升自我內涵,設計者才能把個人對產品獨特的品味帶進產品的靈魂裡,當有人能認同時,此設計便具有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