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M10210115 林怡菁

我們處在一個科技、資訊 "爆炸" 的時代,科幻電影的情節悄悄浮現在現實生活的周圍,高科技專有名詞不斷的推陳出新,舉凡擴充實境、雲端控制、微小化科技、 3Dprinter革新... 等等,我們都曾試著去想像這些,未來將實現的科技所呈現的方式,而過去聽到腦波、內部情緒之類關鍵字,總聯想成是會傾入我們內心,窺探我們情緒的科技,心的距離感覺遙不可及,因此對於腦波相關科技不敢也不希望他成真。然而今天在看到商品化的腦波產品貓耳以及變色的燈,才重新了解這科技是能拉近人與人心的距離甚至是自己與自己的距離,貓耳-你可以用視覺清楚認知他人現在的狀況,是否需要關心;變色的燈-你可以用色彩和自己的情緒互動,煩躁時可以試著讓自己的情緒色彩轉為平靜的紫色,視覺化個人與他人的情緒,也視覺化過去我們空談的「禪」。
自己能明白自己的情緒與狀態,作為「自我覺察」,演講者舉了列子射箭的道理,說明如果我們能掌控自己情緒的規律,便能將技巧內化,達到「輕鬆、專注」的精神狀態,更能在情緒管理上達到最佳的狀態。

另一方面,提到腦波控制的應用,自人類發展以來,便以雙手為基礎以及工具(手的延伸)來達成我們的目的,即使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我們還是需要雙手去觸碰,人因介面設計方面也是考量手的限制。然而腦波控制,若真的普遍實賤於生活,除了面臨科技革命,我們的思想又該怎麼應對呢?畢竟科技帶來的好壞影響,取決於人類的品行道德。而該技術對於我來說,即便明白這科技的便利與可行性,我認為人依舊需要一個媒介讓人與物、人與人有一個平衡的連結方式,而不單單只是腦波控制,沒有限制的互動操作。
大膽試想一個可能,若在未來我因為信不過保母,用腦波控制機器人在家裡代替我成為母親的角色,也許解決了問題,卻少了血液的溫度,情感面將更為薄弱,最後只能用腦波、或虛擬實境看著感人的親子電影,然後又延伸4D電影院,...最後因為靈魂不夠聰明,總做著本末倒置的事情。科技的發展,需要建立在人性上,也許再慢一點點、想多面向一點,我們的未來就可以走得更溫暖,更觸動人心,而不只是人腦。

[延伸閱讀]
如果可以讓藉由變色燈訓練自己的腦波,將來利用這本書成功的機率也許會變高
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5866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