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官孟穎 M10210208


<總舖師>就像台灣的辦桌文化,熱鬧而又帶有深沈內涵,一道道菜餚除了色香味俱全,更有著一片祝福的心意,而<總舖師>也有熱血、愛情、親情、有搞笑還要跳舞,在絢爛的視覺糖衣下,表達台灣早期的文化內涵,雖然我只搭到了辦桌文化的末班車,但記憶中的大辦桌的確就是這樣熱鬧歡快。

十分佩服導演說故事的技巧,抓住觀眾的心,不論你是否經歷過那段時期,你都會被帶到那一張張的大紅桌前,演講結束,很多人想要了解陳玉勳導演是如何成為導演--或者該說是「我們」該如何成為導演?而陳導演總是不斷強調「體驗人生」,是的,體驗人生、品味生活、經過磨練、保持一顆敏感的心,身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若自己沒有故事,又怎能取信於人?「每個年紀有每個年紀的想法,應該忠於自我,誠實重現」導演認真的這段喊話,讓我想起了網路上一篇影評:

「也許很多人會說《總舖師》不如《熱帶魚》,或認為《熱帶魚》有著另一種更質樸更純真的趣味。事實上陳玉勳不是回不去,而是台灣電影與台灣社會已經不可能回去。1995年不可能出現《總舖師》,而2013年也不會再有《熱帶魚》,每個階段出現每個階段應有的產物(就像陳可辛現在也沒辦法再拍《甜蜜蜜》),讓作品反應社會現實,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註一)

或許我們把導演這樣的角色拉離商業行為,回歸為藝術創作者,反映社會現況的同時,每一部片,其實也是導演自身的投射,每一個人生階段,當有不同的畫面出現也許是風格、也許是題材……而這一切不能單用突破自我來作概括(說突破瓶頸就更過分了),就像陳導演那樣語帶玩笑的提及年輕時導演﷽﷽﷽﷽﷽﷽﷽﷽﷽﷽﷽﷽﷽﷽﷽看,成為導演?也想像侯孝賢導演拍那樣的文藝片,拍完了,即使被李安導演嫌棄「過重的文藝腔」,但那也是年少輕狂才有的思考,彌足珍貴。時至2013<總舖師>的創作其實是對自我的喊話,在現實中衝撞多年,不再像初生之犢,稜角慢慢地被磨平,你會說個性變得圓滑是好事啊,但導演卻在這之中發現危機,當個性慢慢消失,自我又在哪裡?那樣的屬於天命之年的思考,就像片中的憨人師一句「沒有那個古早心,是要怎麼煮古早味?」,導演若還是30幾歲的小犢,又怎能熬出<總舖師>的醍醐味?

我想我們在創作上,總是急著長大、急著拿出成熟的作品,卻忘了停下來看看身旁的風景。

註一:影評,影評人RYAN鄭秉泓,http://www.ptt.cc/bbs/movie/M.1376800741.A.D01.html
註二:天下雜誌,導演陳玉勳 從低路師到總舖師的戲夢人生,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0231&page=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