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305 / 徐笙洋


這次吳先生舉例的批判教育,是以台灣環境做舉例,台灣目前有輿論能力的族群大約是1970-1995,這半個世代的人,而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在年輕的時候就與「網路」,一起生活,在1980年生的在2000剛好20歲,也就接觸了撥接網路,當時還不知道網路的影響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現今的新聞有些是直接拿PTT的網路事件來報道,這已經不是一個網路事件,而是活生生的把虛擬拉回現實的世界,在網路一般人會覺得這是個虛擬的世界,現在的網路也存在著法律責任,在以前的網民,是以匿名來作發表文字內容,正因為是匿名,所以打什麼都很放心,沒有長輩的利害關係,更沒有最大得利益者,只有針對事情的發言權。批判是一個很好的管道去促進東西的演進,critical 在國外,不是中文語意裡負面批判的意義,而是比較中立,不具情緒的字,是很學術的字,對事不對人的單字,在中文很有趣的是,我們在批判時,都帶有對人不對事的既定印象,可能會聯想到共產黨紅軍時代的批判性,批判被我們的歷史加了一層激進反對的印象,所以回到批判的最初原意,critical 就是促進工具演化的方式。而在吳先生這次的演講裡,我聽到一份心聲,期許台灣某一天有這個批判的環境,可以促進不單單是產品、商品的進步,更是制度、政治、社會的演進,這是一種新的力量,要拋開既得利益者,更沒有對人不對事的思想,這是訓練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讓所有人都可以在改進,在大學,每次的評圖,都是一種批判,在這個批判理,我們可以去學習,要怎麼進步,每一次批判都是一次的進步。我很受影響的是吳先生的一句話,對於自己的思考可以有兩層批判,第一層批判是對社會現況,我們看到的,最想要改變的批判,想要改變的事物,第二層是批判我們批判的事情,是正確的麼,反思批判的目的性,還有批判的方式,批判並不是赤裸裸的講述,更有很多去說明批判的方式。



[延伸閱讀]"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566.html

批判,在中文裡面,是帶有負面的字眼,而在國外,批判只是一個很中立的論述,沒有正面以及負面,批判的重點在於對比出物件的差異性,在中文批判界亦或是中文評論界,是否可以很中立的去評論議事,這是中文批判評論界要在努力的事,批判不在意要得罪人,因為批判本身不具攻擊的敵意,何來會得罪人,只有最中立的字眼,以及對比出事件或是物品的相異,才是真正的批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