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踏上設計的領域,「水越設計」其實常常耳聞,也聽說過「城市酵母(City Yeast)計畫」的城市活動,但都未很深入了解過水越在設計上的著墨,這次邀請到水越設計的設計總管周育如(AGUA),藉由演講和資訊的蒐集,才開始對於水越有相關的了解。第一次看到AGUA,有別於設計師會帶給人很酷或很經驗老道的形象,她只穿著一身T恤和牛仔褲,言談的過程雖然都是像聊天一般的輕鬆自然,但卻從中感受到AGUA「了解自己要的是甚麼!」,這讓我所震撼。演講得過程,AGUA從她留學或在國外的旅遊經驗,分享種種看似微不足到的現象與生活,但從她所留意的觀點,發現在地的文化、民族的特性、生活的品味…等,讓生活經驗累積與設計思維產生共伴效益,成就了AGUA看似無心的逆勢操作,反而更顯獨特的設計作風。
在演講的過程,AGUA並非講述自己公司設計的產品,而是分享了許多主辦參與的城市活動,無論是「台北草地新居(City Camping)」,思考與城市間的體驗;或對於「城市清掃的淨化」,轉換想法視清潔員為城市的門面;或者「島嶼瓢蟲紀」,利用手工瓢蟲加上感應的裝置,表達為生態盡的一份心…等,這都是因城市情感而建立地方獨特文化,趨動大家擁有360度解讀城市面向的行動。或許大家會好奇,這是設計嗎?但從AGUA對於活動的熱切感受出,她認為的設計是從生活中能夠感動每個人的。AGUA分享出「行動」其實也可以代表設計,是永續有發酵性的,這些實驗設計的原點,並不是以商業為主要目的,而是以人的需求、解決社會的面向或提點隱憂進行思考,若以商業角度思考,則永遠不是走在尖端,而是在後面跟進的模式,如何用設計創造價值,不論用甚麼方式,為生活創造出具價值的層面,這才是重要的!
「有些事情不做,一輩子不會做了,若為自己下目標與理想,請一定要去執行!」這是AGUA給予大家十分有意義的一句話。許多人懷抱許多夢想與理想,踏著實踐的步伐,卻常被現實層面所震懾,為自己想做的事堅定我想這是許多人缺乏的,但這是邁向不同視野的必經過程;依然是學生的我們,更該體驗生活並累積經歷,這些經歷是靠自我觀察而來的,而非讓經驗只是給予美好的回憶,而
是具有深一層的隱含價值,在產品的設計時,才能真正放下所謂設計者的偏見,能從使用者的故事開始體驗。
【Q&A】
Q:水越設計從成立,到品牌與社會共鳴,背後的基石是如何奠定與經營的?
A:品牌的創立是艱辛的,是要牽扯許多不同層面的,我覺得對思考「如何傳達想法,並能確實傳達給想傳達的人」這個觀點是很重要的。設計層面中,若是在接案的過程,就該了解公司的背景,清楚為誰做設計,做甚麼設計,說甚麼故事,消費者的感受…等,維持設計品質的同時,也要連繫背後的故事,層能擁有打動對方的感染力。我想熱情是重要的,例如設計一個筆記本,從紙的選材、到裝孔方法、互動過程的故事…等,各個小細節的嚴謹是因為熱情,同時也是因為想用小細節表達出一個品牌的意象。
【延伸閱讀】
嚮往之城:慢食者與藝術家的16座城市再生運動
作者:池農深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11日
簡介:
本書為旅美藝術家池農深歷經三十多年,跨越時空,深入其境,真實記錄16座美國城市藝術再生的過程。內容說明19世紀中期,美國因為經濟的突飛猛進,造成都市化效應的房價升高,造成許多藝術家為了能持續藝術創作而遠離都市,藝術家用他們獨特的眼光、豐沛的生命能量與勤勞的雙手,打造出一塊塊藝術的處女地。這些地方,雖不見得有大量的古蹟文物、長期深化的人文情懷,但在藝術家陸陸續續進駐後,卻能以看來不切實際、不能做為經濟發展主力的藝術生活,重新為小城帶來生機。並且反思台灣的藝術行動,同樣也有藝術改造的經驗,然而台灣卻沒有一座城市能如本書所述,讓藝術能量滲透到生活各個層面,為城市再生出悠閒的步調、宜人舒適的社群環境,創造出追求生活品質的慢食者所嚮往的美好生活;在台灣亦如火如荼進行一城一特色的同時,我們可以向這些藝術城市汲取經驗,透過更多藝術面向,讓台灣的藝術改造計畫遍地開花,從而使城市開始有了自己的特色與樣貌而成為台灣的「藝術城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