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台灣文創產業的現況-
歐陽老師將文創產業切割成---文化、創意、產業三個部分來討論,以「階段」的概念進行推動,確實能清楚的說明在各段落著重的核心。另外,對於「台灣是工廠不是市場」的說法覺得真是一語道破現行決策的盲點,而且是發生在最關鍵的出發點設定。老師也提到台灣缺乏民族自信,謙虛為懷的美德反而削弱了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文化價值,對此真的感到十分可惜,但也十分慶幸,因為我們並不是沒有文化的底蘊,只要在觀念上稍作調整,相信能夠有一鳴驚人的成效。在老師提到特色小鎮文化之旅時,更是感受到台灣所蘊藏的潛力,雖然並非一蹴可磯,但確實指日可待。
-行銷的謀略與智慧-
相信要擁有優秀的行銷頭腦,多年的社會洗禮是必經之路。聽了老師這麼多個案分享,不管是對於組織本身各階段的狀態理解,與利益關係人的互動藝術,以及對於外在環境變化的掌握等技巧,都能操縱自如,實在令人欽佩。雖然談到行銷欺瞞般的手法不免令人生厭,卻也道破現實的真相與經商的殘酷,不是空有理想與仁慈就能夠披荊斬棘的。老師也提醒培養管理知識對於藝文產業的重要性,這也是自己過去不斷在努力學習的領域,今後也會繼續加強對於實務面的學習。
-通路的強大影響力-
統一集團是通路商強盛程度的最佳例證,掌握通路幾乎掌握了市場,能夠與顧客產生接觸的媒介,理當佔有更多的商業優勢。老師特別強調這個觀念,是希望我們能理解通路的關鍵性,並在未來能夠對市場的操作更有概念。但是讓我更感興趣的是--- 人們如何避免被通路控制。像是媒體這個資訊流的代表,就是非常令人質疑的資訊來源。不管面對網路、媒體或是實體通路的手段,都要學會去判斷而非盲目被引導。
-「投資」的意義與價值-
這個部分引起我個人強烈的共鳴。因為自己對於花錢投資,也常過於短視近利而猶豫不已。像是買品質佳的電腦雖然價格高昂,卻能夠讓工作更有保障; 有時趕時間搭計程車雖然貴,卻能換得更好的績效,對於這種錢都不該吝嗇。當然還有更長遠的投資,不管是訓練專業或是讀書學習,都是花時間但有意義的投資。希望自己能夠漸漸具備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何謂有價與無效的投資。
-從錯誤中學習的重要-
「錯誤模式」確實是個有趣且值得研究的議題。仿效成功案例是一種做法,釐清失敗案例更是一種有效率的學習。從別人的失誤中獲取經驗,思考如何迴避或是克服當中的障礙,便可以快速的成長。我認為仿效成功與從失敗學習的最大差異,在於「主動思考」的投入程度,仿效或許直接明瞭,未必能適當的消化吸收,但是若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分析他人失敗的經驗,則必須更深入的思索,成為屬於自己的知識架構。
-非營利要從營利開始-
這個觀念確實十分重要,也貼近所謂「社會企業」的產業概念。企業需要先營利取得資源,再將資源以符合社會公益原則的方式重新分配。社會企業不依賴政府補助,而是與市場平起平坐的進行殘酷競爭。原本以為台灣並沒有稱得上社會企業的大規模組織,但聽了老師的理念,真的覺得十分寬慰。如果說社會企業是出外打拼且具經濟實力的獨立青年,部分非營利組織相較下就像一個敖敖待哺、需要政府扶養且還滿口抱怨的幼兒。即使青年已經進入社會,不再抱有無邪幼兒的天真理想,但不可否認,青年比幼兒更有能力---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性。
-綜合心得-
聽完老師的分享,實在感觸良多,尤其是對藝文產業銳利而中肯的實務建議,讓我更加體認到,只做個單純的設計師並不足以達成自己的夢想。這個說法或許有違許多人曾經或是依然抱持的設計夢,但是經過四年的學習以及一些業界的接觸,確實感受到設計師所面臨的發展限制,這也是為何自己會在大學時期雙主修管理的動機之一。如果要真正執行自己的「創意」,進入組織高階是必要的條件,擁有足夠的權限與資源,才有施展理想的空間。今後,我會繼續更努力的裝備自己,不斷的學習下去。
[提問與答覆]
提問:請問老師在之前提到「知道敵人的地方比不知道敵人的地方好做」強調競爭越激烈的市場越值得投注的觀念,是否代表您不支持藍海策略的想法呢?
答覆:藍海市場並不是空無一物,還是有前人的錯誤與經驗可以觀察學習,因此依然能夠獲得決策的參考。不論是藍海或是紅海,都有許多「老師」在當中供我們學習、仿效。
[延伸閱讀]
對於營利帶動非營利的社會企業做了延伸閱讀,發現台灣現有非營利組織轉型的可能,以及營利企業的社會服務向社會企業靠攏的可能。不管是從營利端或是非營利端,只要試圖達成社會利益的理念,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成功的社會企業出現在台灣。
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19/19-05.pdf
台灣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關係之研究
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限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