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總經理用兩個小時,把自己公司十年的創業轉折,輕描淡寫地把辛酸和成功都略略帶過,我想這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然不知道葉先生當初走上設計創業這條路,當初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與豪情壯志,但十年走過也是留下一片風景,雖不是聲勢響亮的設計公司,但十年的積累,也讓葉先生可以略帶驕傲地說,大部分的客戶都是老客戶,或是口耳相傳介紹來的客戶,以台灣大環境還是把設計當美化用、不值得花錢的風氣下,能有七成營收仰賴設計顧問,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成績。
引用葉總經理的數據,莽原國際成立於2002年,2005開始自有品牌,但這品牌嚴格來說目前已不存在,到2009年公司的商業經營模式才告確立。由此可見,三年的摸索後走上自有品牌之路,這台灣設計文創業業、或是台灣代工廠,都會希望走上的品牌之路,但當品牌放在國際間的競爭版圖時,如何還能保有知名度?如何營造起自有品牌的擁護者? 這條路台灣一直走得艱辛,怎麼把開發出的產品送上國際舞台呢?莽原國際的經驗是國際參展,參展是一個有效打開知名度的方式,但當設計公司的營運規模還不夠時,光是國際參展的人員差旅費就相當可觀,這也凸顯出台灣設計圈,要打進全球化市場的先天困境,要上戰場,還先得把戰士送上戰場,但當台灣本身的市場經濟規模過小,的確很難從本土市場累積出一定的獲利,這和古代帝國征戰應該是一樣的道理,先不論兵力優劣,光是把士兵送上戰場的糧草就是一大開支,若非自家國庫充盈,豈敢出兵呢?因此莽原國際這幾年也是透過與德國公司的合作,再踏出自有品牌之路,但此次是與德國公司共同開發,並且也是瞄准市場上較少被注意的區塊,不是把健身器材視為一種工具,而是把健身器材變身為家中的優雅擺飾,來作為產品的市場定位。這轉換想必也是品牌之路,一路走來的調整與修正,以維持在自我開發之路上繼續前進。
提問:莽原國際與德國設計公司的結合,似乎是由於亞洲生產工廠的優勢,但為何葉總經理卻更重視設計前的思考過程呢?
答:這並不衝突,與德國公司的合作是互取所需。設計師一定要往前端走,設計不是指畫“形”,每次給客戶看十個圖,然後挑出一個,其他打叉,就回去修正,再補兩個,那是選圖,不是設計。今天你會CAD 會photoshop,那些都不算什麼,今天我面試一個設計師,我看重他的興趣是什麼?嗜好是什麼?因為那是生活,那是設計的養分,其他電腦的工具,都只是一個工具,如果不會再學就是了。
延伸閱讀: IDEO Design Thinking Toolkit
這是IDEO將公司內部的設計思考流程公開下載的pdf檔,除了描述設計思考的發想收斂過程與概念外,並詳細說明各階段如何執行的交戰手冊,圖文搭配得宜,文字說明清晰,將如何進行設計發想,統整聚斂為設計策略的法則與要訣都一一公開。
延伸閱讀:<設計要怎麼思考:培養設計創新的意識> 作者:Ken Nah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8968
設計要有想法,要有理路的論述,也要有社會文化的涵養,這些都需要慢慢的積累,但如何培養日常生活中培養設計養分?如何觀察社會脈動?這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搭配圖像,來說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設計師的觀察之眼。
延伸閱讀:<30>雜誌,2012 八月號,視覺企畫力
葉總經演講中提到的Sketch溝通能力,剛好與30雜誌的八月號主題相呼應,專刊中有從各創業產業延伸出的如何用視覺說故事。
延伸閱讀:<餐巾紙的背後>
本書作者是企業顧問,拿手好戲就是把客戶苦惱的問題,隨手轉換在餐巾紙上,畫出圖像的銅時,問題的癥結點也就一目瞭然,解決方向與方式也就呼之欲出。作者雖分享了自己的圖像解題方法,但實際上手還需個人的練習與領悟,但可參考作者如何將問題圖像化的方式,幫助自己理性的邏輯分析。
延伸閱讀:Ken Robinson:Changing Education Paradigms (改變教育方式)
這段影片示範了如何把演講內容,變成一張張的圖像,用口語及圖像來讓閱聽者了解演講者想傳遞的中心思想。非常好的一個演說,內容也相當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