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陳俊中 D10110103

聽到IDEO內部人員親自講述什麼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整個過程是一個難得的經驗,其中當然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奇。個人認為設計思考其實跟設計本身的行為沒有關聯,本意應該是“像設計般的思考”,因為太多直線性、1個問題對1個答案、功能優先的工程式思考模式,創造了許多人類科技精品卻有著鬼打牆的人機介面,以及許多功能強大卻只有工程師自己會用的產品,另一方面各家產品也出現強烈同質化現象。企業想要導入Design Thinking不在於設計師的問題,而在“破文化”的問題,正也是高登布魯斯進入三星後,不曾教他們什麼了不起的策略或方法,只是不斷的刺激三星幹部去打破各種隱形的牢籠。IDEO在長時間替客戶從設計面解決許多問題之後,發現某些案例確實存在著典型的模式,包含了深入觀察、發現狀況、定義問題、解決方案、測試與修正等,早期最廣為人知的影片應該要算是IDEO的賣場購物車專案,在YOUTUBE的網站上名稱是ABC Nightline - IDEO Shopping Cart,就是非常標準的設計思考案例。正所以IDEO的強項是“像設計一般的思考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設計本身,所以影片中有明白表示,IDEO的團隊大部分都是多元背景,並非以設計師為主,才能從各種角度發現真正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最後回歸成員專業背景聚合出舊科技的新價值。

針對陳雅博先生提到真正的Design Thinking是沒有方法可言,完全是一種態度與一種過程,簡言之就是:立基在以人為本的核心下,進行快速提案與修正的過程。但我能了解為何坊間最後卻導向方法論的型式,完全是因為需要“被傳播”的原因。一種新的知識體系若只有心法而沒有格式化的論述,肯定無法被大量傳播。我們從包浩斯與其他設計運動來比較,包浩斯成為20世紀影響最廣泛的設計運動之一,甚至到今天都擁有崇高地位,與其他運動最大不同就在於因為二次世界大戰,許多包浩斯要員離開德國並陸續進入他國學校擔任教學工作,並將包浩斯的內在理念轉化為可以被放在學生書桌上的教科書,將形而上的理念心法,轉變成形而下的文字符號,讓更多人能快速、方便、廉價的透過閱讀心神領會及學習研究。將Design Thinking規格化這件事本身不能說非IDEO所願,因為打從Tim Brown開始到處演講,出版相關書籍,想把這件事有條理的告訴別人之後,規格化成為一種具有SOP的方法論,就已經無可避免。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問,誰是Design Thinking最大傳播的直接受益者?難道不是IDEO本身?除了當下的商業利益,就如同包浩斯在工業設計的地位一般,也許21世紀中葉以後,IDEO已成為另一個設計代名詞。

禪宗也是講求心法的一種知識體系,因此達摩傳給慧可並沒有武功秘笈或經書大全之類的一本書,講求當下領悟即全部所有,就如同Design Thinking如果只留在IDEO內部,沉浸在那種氛維與環境中,領悟只是早晚還何需贅言,但若要外傳就一定要那本“佛經”才能開山立派。也因此個人認為或許不用苛責“某”電腦大廠老闆賣弄Design Thinking,也許那正是他翻看佛經後自己領悟的全部,本身並無對或錯的差別。

[問題提問]
問:Design Thinking立基在以人為本的核心下,進行快速提案與修正的過程,讓我想到大陸小米科技運用網路平台快速、大量的蒐集用戶意見,再快速修正產品,想請教評論意見?另一方面賈伯斯曾說他不在乎別人的想法,而同時也有人說消費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這二觀點來看,了解消費者有用嗎?
答:只能說大陸企業學得非常快,從早期的山寨開始,其實他們也不只是完全照抄,多多少少會加入一些自己想到的功能,反應不好也馬上改動作非常快,久了就練就快速執行快速修正的本事,其他大廠為什麼做不到?一方面是產量規模不允許馬上改,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沒有那種組織與文化。從網路蒐集用戶意見是好的重視人本體驗方式,但不容易看到真正新的想法,大部分都是改良式的意見。

消費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從汽車之父--福特先生的:「你問消費者要什麼,只會要一匹更快的馬。」變化而來。雖然Apple說不做市調,但其實他們花了非常多的精力來洞察insight使用者,深入探索連他們自己也沒發現的問題。因此他們是指不做量化看表面意見的研究,但改做非常多的質性的研究。

[延伸閱讀]
廣為流傳的IDEO專案紀錄影片,整個就是Design Thinking的標準呈現。有人說在Apple設計師最大,在Microsoft則是工程師最大。所以Microsoft的產品從之前的Mp3 Player到手機都被Apple打垮。但IDEO告訴我們團隊裡誰最大並不重要,一切的加法與減法都應以消費者(使用者)最大為目標。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葉雅筑 M10110304

[個人心得]


在演講中陳雅博先生強調著設計思考是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以人為本的設計,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必須要有同理心,了解他們的性格和需求,注重感情面的東西。在設計過程必須要實際去田野調查,而不是一群設計師躲在辦公室想,要實際的去當地了解,深入探討、調查,產生商業跟正面價值的環境。

多元不斷的學習和隨時保持樂觀,是創新和創業重要的能力,不管大師怎麼做,對任何事要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就算身處在台灣或其他國家這個環境,受到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很多事情很現實,往往不如意,不如當作一種磨練,人類來到地球上就是要來學習,越是在苦難中學習越能幫助自己靈性成長,這些都會轉化為智慧與籌碼(身體力行用心去做,超越知識),越舒適的生活靈魂只是在休息,是無法進步的。

不喜歡這裡的環境,生活老是不如意嗎?不如換個角度去看這個世界,用正面思想去面對任何事,陳雅博先生有提到,要改變環境,從身邊生活做起,為自己設個人生目標,要讓自己開心,覺得自己有活著的價值,人生要活得精采!很多事情我們認為都達不到,但只要是正面價值的事,用心去做,努力付出,就算途中遇到許多困難,只要意志堅定不動搖,往目標前進,必會成功!記住,人必自助,而後人助在來天助!

最後我很喜歡陳雅博先生所說的一句話,設計能改變人心,既然我們有設計這項長才,就去善用它,設計出對社會產生正面價值的東西,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讓這個社會更好!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陳美伶 D10010101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陳美伶 D10010101


[個人心得]


陳先生從IDEO離開,回到台灣創立商業顧問公司,經由陳先生的分享,可以看出整個台灣製造思維為主的經營想法,即便是實戰經驗豐富的使用者經驗專家,也必須作出調整與妥協,但這些或許都是台灣必須面對的過程,不論是企業主或顧問專家,都是在這過程中一步步調整與前進,也必須要有這樣的刺激,才能讓台灣企業繼續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因為潮流會改變,台灣在國際版圖的位置也必須有所調整,否則就會落入固步自封,企業停止創新的困境。正如同,施振榮先生日前接受雜誌專訪時,提到後悔當年提倡「科技島」的概念,當台灣要從代工邁向品牌時,卻無法跳出舊有思維,因為那是因為過去的成功模式絆住向未知挑戰的勇氣,我想古今中外亦然,柯達的失敗就在沖印服務達到新高時選擇停止發展數位照相技術,當時柯達是最先開發出數位照相技術的公司,但諷刺的是在最成功時的決定讓柯達走向敗亡。


台灣需要更多年輕的創業家投入,正如同施先生說得「要有不怕死的人,在對的方向一起努力」,陳先生帶領的 pebbo 即是其中一家,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的創新思維,在台灣的環境紮根成長茁壯,如同陳先生說的矽谷之所以是矽谷,是因為那裡的開放文化搖籃,台灣喜歡模仿標竿,因為我們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淵源,但我們必須認清未來的挑戰,再也不是仿造第一名,就可以所向披敵,在地球村的概念下,必須回到文化的源頭,並且如實專一強二有力地為自己發聲,才有可能不被全球化所吞沒,才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價值與位置。

[提問Q&A]

Q:使用者經驗這幾年在台灣相當的火紅,因此企業主可能會說我們也要做使用者研究,但通常是在產品上市前兩個月,預算幾乎沒有給預算的情況下,要期待你做出成果,不知道陳先生回到台灣創業怎麼面對這樣的情況?

A:對,(使用者經驗的火紅)是我的錯,再次向你致歉。回到台灣的確有這樣的情況,所以我們也在做調整,pebbo從一開始是打算銷售使用者經驗課程,轉型成商業創新顧問,我們的確有遇到這樣的情況,所以我們只能挑客戶,如果一開始老闆無法接受這樣的觀念和想法,那我們就會放棄,因為那之後做再多也沒有辦法改變。目前為止,我們的案子最長都不超過三個月,最開心的就是客戶之後跟我們說,和我們合作之後,整個團隊的氣氛都不一樣了。



[延伸閱讀]


陳雅博先生在演講中提到的IDEO代表性人物 Bill Moggride (發明第一臺手提式電腦原型的設計師),在去年過世時商業網站為他做了一個人物短片,相當精彩,值得一看。可以到到一個偉大設計師的風範,如何由個人的專業延伸出互動設計的方向與準則,很多IDEO 關鍵的使用者中心的想法,其視覺化草圖都是出自 Bill 之手,如結合三個圓,分別代表 desirability, vaiabulity, feasibility,來說明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值得一看。


Bill Moggridge (1943-2012) 人物專輯







Bill Moggridge: What is design (演講)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曾瀚儀 D10110106

[個人心得]

      本週的主講者為Pebbo執行長陳雅博先生,他提出了設計者對於設計案的思維方式,如果一個設計案只是為了符合商業價值,而忽略了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那麼設計出來的產品結果便會不如預期。陳雅博先生分享他在IDEO擔任行銷傳播執行長的設計經驗,"設計思考"以人為本,如果一個公司在設計一樣產品時,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更貼近使用者的心理,才會成為成功的設計品。

    設計思考並非一個固定的SOP公式,如何在設計提案時以多種角度來發想、分析,找出問題的所在並加以解決,最終以人為中心,不斷的試做與修正,用設計思考概念把已經看似很高的效率再提升,如果不要單以產品價值來論定設計品的成功,而是以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發,將產品設計的更為親近,最後將會獲得「無法想像的好結果」!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陳柏英 M10110301




[個人心得]

Design Thinking,永遠以人為本;快速試做prototype→demo給使用者,並對建議進行修正。

從Albert的presentation中觀察到的是,一種很渴望能夠重.重.重.重點式的告訴你他心中的設計,從很喜歡念的很重的key words,以及slides裡置中的白紙黑字。

一個概念的產生,到用戶體驗設計,到最終品質的要求,各個階段都是重要的。這樣的縝密帶來的是完整的服務,而一個組織的文化是由所有參與者的行為決定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經歷過以前求學修課,我開始相信只要有一個人沒有團體意識,這個團隊就無法發揮到最有效率,且展現、邁出共同前進的步伐。

一個團隊如此,一個國家又該怎麼同心協力呢?
講者很無奈的說,其實一切也只能慢慢來,影響從周遭做起,就當做是在影響全世界。




[提問與答覆]







[延伸閱讀]

書籍




創意CEO:行銷、廣告、媒體、設計的創意管理
CLOU: Strategisches Ideenmanagement in Marketing, Werbung, Medien und Design

Mario Pricken 著
周芳苑 譯

2011年04月28日 繆思出版














網站

創意大師 David Kelley 的設計思考哲學





影片

Tim Brown urges designers to think big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陳盈蓉 D10110202


個人心得:
這次的演講者是Pebbo執行長陳雅博先生的演講,因為在國外待很久的時間,對於看袋設計領域的眼光與思維是截然不同,目的是想要告訴我們要以不同的角度與視角來創作與發想,並且要實地去調查去深入了解。同時陳雅博先生也介紹幾個範例:一個是東南亞國家使用手機的習慣,他們的團隊直接到當地進行田野調查,去深入一般人對於使用手機的習慣的種種行為與想法,一定要身體力行融入人與環境中,這就是他所強調的「永遠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
另外陳雅博先生也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察方式,就是如果你想很快的了解一個城市,最快的方式就是和當地的計程車司機聊天說話,想想也真是有道理,計程車司機的角色就是如此,馬上就感受到融入環境與人的重要性。
另外,他說到雲端公司Dropbox,從原本Dropbox剛剛推出時,到現在全球皆知皆再用使用的狀況,這些過程的改變,是要說到他們的團隊能力,為了能讓投資者知道他們雲端的特色,他們運用影片介紹來模擬操作畫面,清楚的說明Dropbox雲端公司系統整合的優勢。
最後陳雅博先生以自己在美國和台灣的經驗,認為「創新」的重要元素就是right talentsright environment的結合,並說出在創立Pebbo的過程得到的想法,也一再強調成功品牌對於瞭解人們真正需求的重要性的重視程度,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的,聽完演講者分享,讓我收穫良多。


[延伸閱讀]
品展設計
學設計一定要做設計工作嗎?能不能用設計素養從事其他工作,一樣能發揮所學? 設計師的能力展現,除了發展個人品牌還有什麼可能性呢? 品展設計發行創辦人林飛比,設計科系背景出身,在學生時期就已深刻體驗台灣的設計可以站上國際舞台,但礙於不懂商業面往往讓作品無疾而終,於是,他選擇成為一位了解設計不做設計師卻又行銷設計到世界的商人。

圖片: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陳雅博先生演講 / M10110207

設計師總是不斷尋求設計的答案,設計是什麼?因著自己的價值觀、生存環境、成長過程的不同,而答案迥異。陳雅博先生表示,設計思考即解決困難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方法論。聽來有些曲折離奇,卻彷彿能從中頓悟!其實設計思考,的一步是得先了解用戶的需求,考慮人的面向,深度了解人的生活、興趣、為何快樂又為何所苦;第二步是尋求商業的合理性;而最後才考慮到科技的可行性並與之結合。
此外,陳先生非常強調設計的執行力,和樂觀開朗的心。因為靈感和想法是不值錢的,唯有透過樂觀的心情動手實做,才能讓創意有形的呈現於是人面前。

世上壞事一籮筐,且先別管、更別陷入,我們需有能力去接受、改變與轉型所面臨的事,時時保持樂觀、有同理心與好奇心、不斷學習,才能成就一些事。


{延伸閱讀}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快樂過一天,不快樂也過一天。 現在的你快樂嗎? 多數人回答,不快樂。
我們不僅不快樂,還很憂鬱、焦慮。放寬心,睜開眼,看看美好世界,便能充滿無限創意!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張琬琦 M10110106


[個人心得] 
陳雅博先生15歲時離開台灣,到美國就讀,從他的演講和問答中能感受到他寬廣的思維以及對全球市場的了解,向大家說明提倡軟實力、創意的源頭,以及一些成功企業如何找出創新的價值,而現今所流行的「設計思維」一詞,當初是由IDEO公司所提倡,但曾待在上海IDEO的陳先生則對這套理論帶來的風潮感到抱歉,因為設計思維已經變為各大企業和學校老師強調的創新工具,不過陳先生一再強調設計思考不是方法論,它沒有所謂的SOP流程,它只是一種激發創意和如何執行的思考方式而已,它只有兩大重點:「永遠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及「快速試做與修正」,演講中陳先生舉出他自身經歷過的案子向大家說明,像是為了了解東南亞國家使用手機的習慣,團隊直接到當地進行田野調查,還有針對改善手術流程的流暢度的設計,他們以類比研究的方式,到賽車場觀察高效率換賽車輪胎的情形,藉以激發設計靈感,另外陳先生也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察方式,就是若想快速了解一個城市,最快的方式就是和計程車司機聊天。此外,陳先生表示,在商場上,光有靈感和想法是沒有用的,這些靈感和想法要可以被表達出來並得到回饋才有價值,他舉dropbox為例,構想dropbox的團隊為了能讓投資者知道他們平台的特色,他們用特效影片來模擬使用畫面,說明dropbox系統整合的優勢,這種以低成本方式呈現出最終成品的模樣,就是陳先生所提說的另一個重點,並且指出運用prototyping的好處。最後陳先生根據自己待在美國和台灣的經驗,說出創新的重要元素就是right talents和right environment的結合,缺一不可,並且在創立Pebbo的過程有些許心得,像是提到文化不是規定出來的,其實是所有參與者決定出來的,而在這次演講中我自己覺得最有意思的觀點是:想要安穩就不會有創新,而想過安穩的日子,那就別當設計師了(笑)。


[延伸閱讀]
日本這個國家教我的事
這篇文章是最近看到的,裡頭是一位多次到日本的台灣人描述自己到日本的體驗,並分析出日本和台灣的差異,裡面的論點當然是比較主觀一點,不過既然作者提到了,那就是已發生的事實,看看同樣為島國的日本是如何處理事情以及了解日本人做事的態度,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學習,而且,能被世界廣為人知的亞洲設計師,日本人就不知就有多少位,或許就是因為日本的環境和文化所致,與其排斥不如去了解,才是上上策阿。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E10110004 周京艷

        演講者提到設計思考有兩個重點。一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對人的需求的認知則需要通過田野調查去實際的瞭解,并通過好奇心、同理心等加以真實的體驗。其中舉了NIKE進駐日本市場的例子,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甚至是在一個模擬日本青年真實環境的場境中工作,這似乎做的有點過分極致,但至少也說明了這些成功品牌對於瞭解人們真正需求的重要性的重視程度。
        另一方面,則是快速試做與修正。其實這還是基於人們的需求,之前的是基於需求的理論層面,而之後則是基於需求的實踐層面。在這一部份,演講者拋出了一句乍聽之下顛覆既有觀念的話語,即“靈感和想法是不值錢的”,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意思是,針對商業運作與考量,一定要將想法表現出來。
        另外,演講者的一些觀點也讓人記憶深刻。在創新型人才所具備的素質中,提到了POV,即對任何事情都要抱持自己的觀點,不要過分的仰視大師的想法。以及創新與創業最重要的事情是,隨時保持樂觀的態度不斷地進行多元的學習。

擴展閱讀:
《設計思考改變世界》


        設計思考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採行這樣的哲學?誰適用?用在哪裡?怎麼做才能改造世界?拿到這本書,滿腦子的問號與好奇心瞬間被挑起,只因感覺純粹以科技為中心的創新觀點,已不像過去那樣驚人且綿長持久,而單從策略面著手的管理哲學,則因好一陣子沒有新觀念刷洗,似乎無法應付外在環境的瞬息萬變,亦或陷在只是訪問焦點團體,激發不出新的洞見,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似乎成為挑戰創新的第三條路。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4 黃璽丹

這次演講者是竹藝師陳高明先生,自己第一次開始認識台灣的竹藝設計產品,就是懸臂椅,與Yii的竹椅,是由陳高明先生匠心獨具,技藝高超所製作的,他對竹的熱愛也促使他創作出許多作品,將台灣的傳統工藝推上國際舞台。竹市一種優良環保的素材,在華人的生活中是在熟悉不過的材料,也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筷子到家具,食用器皿,日常生活的小物都常運用到竹,而具有裝飾性的工藝品到藝術品,甚至繪畫或文章都會提到竹。經陳高明先生對竹的熱情創作與推廣,竹藝傳統工藝在他的創作下已經不是傳統純粹具裝飾性的生活小品而已,而是可以與設計品牌結合的精品,將華人生活特色的天然材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賞心悅目,而陳高明先生的手藝不凡,竹要製作某些特殊的造型是有難度的,經由他熟悉竹的韌性與製作曲度,拿捏作品的細節與整體結構的平衡非常厲害。這次的分享獲益良多,了解到更多與竹相關的創作與意義。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D10110202 楊依芳


[ 個人心得 ]
        竹材是一種具有文化意涵的天然材料,許多設計者以此材料的意象、情境、特性作為發想,進而製作獨一無二的作品,不論是商展或是設計獎都能看到竹材被應用得淋漓盡致。作為一種獨特的材料,從演講中得知竹子的生長期只需四年同時他的排氧量跟防風效果都有不錯的表現,並且擁有過濾水的效用,甚至可以除臭,因此被視為各部位都可以被使用的環保材質。
        陳老師從素人入門的經歷很特別,尤其是曾代表國家到非洲幾內亞比索當駐點工藝師的經歷。素聞使用臺灣在地素材的產品曾在國外商展聲名大噪,卻又因為出貨問題讓泰國搶得先機,可見如何有效果的量產製作的難度依然沒有解決,可見每株生長大小不同、口徑大小不同的確有執行上的困難。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趙龍傑 D10110104

[個人心得]


當人們開始整理設計意識至今已逾近百年,不過存在人類生活之中的天然材料卻已發展無數個不可知的年頭,長年的演變至今,萬物的發展特性已是人類科技無法複製與重製;不過與之共生卻不失為生活以至設計的思考源頭;而陳高明先生正是一位與竹共生的竹藝生活家。

對亞洲人來說,竹材不只是一種天然材料,同時也是生活文化的一部份;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需求皆可見〝竹〞之蹤跡。對於探討設計發展的設計師,如何運用天然材質進而延伸至日常生活是許多工業設計師正探詢的議題。我們都了解竹材的傳統工法,但是陳先生所分享的作品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創新工法與新穎複合材質的運用,讓傳統竹藝加進許多現代化的設計巧思,讓傳統的藝術已能融和在現代時尚風潮之中。
[延伸閱讀]

http://www.sifarweb.com/news.php?index=7

北歐溫潤自然的簡約傢俱設計

北歐設計向來都是標榜崇尚自然材質的應用,在網站中所介紹的經典家具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與竹材運用如出一轍木製家具;木製家具的發展也是多方受到自然材料的限制特性與加進許許多多設計師的巧思,無論是在結構上與外觀表達上,都不免使人稱讚設計師們想方設法對於拉近人類與大自然的距離所付出的努力。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M10110302 林秉毅

心得:這次介紹了許多關於竹子的產品,竹子的生長期只需4年同時他的排氧量跟防風效果都是一等一的,並且擁有過濾水的效用,竹子一直以來都是東方生活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也因此累積了許多前人的智慧與經驗,他不汙染,十分環保,可以編織、除臭,現在有許多除臭都用竹子,竹子還可以做竹炭,肚子餓時還可以吃竹筍,竹子下方還可以遮陽,他的延展度可以做出一些高難度曲線的家具,一點也不輸給外國透過火烤做出彎曲的家具,這是屬於我們的一個材料,我們必須掌握他,去利用,我相信竹子以後會一個相當具有指標性的材料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204 曹心琪


有幸能請到之前在雲科授過課的陳高明老師,首先提到台灣生產竹材料的優勢,以及竹產業在台灣的近況,接著介紹竹設計的發展歷程和優秀作品;陳老師在其中功不可沒。

大經歷大量工業化的時代之後,手感製作,在台灣和歐洲都再掀風潮,回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工藝;並且受到環保意識影響,一切回歸設計簡約化,竹在此時導入設計,能夠發揮的空間極大。

讓竹藝跳脫傳統印象和固定用途的方式是,設計開發屬於現代的產品。除了竹藝業者自己開發產品之外,和國內外設計師的合作,以及和大專院校進行產學合作,是主流模式。不僅能刺激傳統產業創新,更能使設計師深刻了解竹材的珍貴和創作韌性,使傳統工藝成功轉入現代生活工藝。複合媒材的使用,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於竹,有古老的生活經驗累積,觀察細微的設計師,能篩選並善用文化智慧,充實竹產品的深度與內涵,在地化的元素,更能建立台灣竹藝產品的地方特色。

陳老師特別讚許Chair 43的設計師,誇獎Konstantin Grcic在合作過程中非常尊重竹師傅的技術專業,不僅雙方合作愉快,也在短時間之內完成製作。設計師和工藝師之間的合作,必須透過溝通和信任,以達到平衡和良性的互助關係。

大禾竹藝和璞園藝術,都曾以積層竹材來設計生產多樣化的產品,如傢俱、文具和燈飾等。大禾甚至和科技產品結合,利用積層竹材開發出手機殼以及鍵盤。

在環保觀念下,竹具備了栽植容易、成長迅速、產量豐富、生態環保的優勢,逐漸被重視。陳老師建議,在使用竹材作為設計材料時,必須保留竹的意象,譬如竹節,不僅是精神的象徵,也是重申竹材在面對其他類似材料譬如木頭時的獨特性。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23 呂易安



之前參觀南投工藝館時,就對台灣工藝精品印象深刻,不管是工藝家自身的創作,或與設計師協同創作的品牌- Yii,都極具魅力與生命力,而這是台灣傳統文化轉型再造後所呈現的新面貌。看展的當時就對工藝家的創作心境感到好奇,畢竟學藝已是一段漫長的路程,轉化出新格局想必又是篳路藍縷,故這次真是有幸聽到陳高明先生的演講。
竹子在過去在台灣土地上隨處可見,是很多日常用品的主要材料,但隨著台灣的工業發展,過去以竹製成的物品都被快速成型的塑膠給取代,這對很多竹藝師而言是個危機,也讓相關產業漸趨沒落。但轉向思考後,即便在現代化社會中,竹製品無法像過去那樣深入一般民眾的生活起居,但它的文化意涵卻是大量製造、跨域銷售的塑膠製品所沒有的,而要讓文化意涵更加顯著,便是將「竹製」昇華成「竹藝」,將之臻至藝術品或精品的境界,成功的例子在 Yii 和工藝館裡比比皆是,尤記當時的參觀者無不驚嘆台灣竹藝走出的新境界。除了感動有同樣文化記憶的台灣人或東方人,在歐洲設計展展出時,「最令人心動的作品」、「美得令人心碎」等溢美之詞,也示出了文化底藴的魅力是可以多麼地無遠弗屆,期待未來設計師能與工藝家們繼續挖掘文化的內容、塑造它的新面貌。

延伸閱讀/

日本 天童木工 萃取自身工藝文化的語意,再塑成產品並傳達給大眾,感受日本文化底藴
台灣 MOT 可看到實品
http://www.motstyle.com.tw/cht/CASA_brands_detail.php?serial=28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212 官佩萱


[ 個人心得 ]
陳老師的經歷很特別,他曾代表國家到非洲幾內亞比索當駐點工藝師。之前就曾經因為協助工藝相關展覽看過陳老師的名字,這次能夠見到他本人,並且能聽到他滔滔不絕地分享所有和竹子有關的知識,覺得非常幸運。陳老師的演講內容非常豐富,他所分享的議題相當廣泛,讓我度得不驚嘆他的肚子裡真的裝了很多知識,非常不簡單。另外,他像表演者一樣,很熱情地想把他所知道的和經歷過的跟大家分享,每個故事都很有趣,又富有知識,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讓我聽到許多過去不知道的知識。
不過陳老師最後感嘆,他和台灣這麼多好的設計師一起做出來的好作品,雖說得到國際的認同,卻在實際生產與販售上有很大的問題尚待解決,真的讓人覺得很可惜,但希望工藝界和設計界的合作能夠延續,也期許有一天能夠有相關的政策讓台灣的好的設計品可以不僅止於得獎和得到認同,而是真的能夠被人“帶回家”,更具體的回餽設計師和工藝師。

[ 延伸閱讀 ]



Yii專輯:
陳高明老師在演講中分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而有許多都是yii團隊所設計的作品,因此把yii專輯找出來讀了一遍。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E10110004 周京艷


陳高明先生竹製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兩點因素,一是地區性特色的材質。講座中著重提到了竹子作為設計材料的重要性。竹子主要分佈在包括亞太竹區在內的三大竹區。而其中亞太竹區的竹林面積占世界的80%左右。竹材料儼然成為此地的特有材料的代表。“區域的也是世界的”,除了從色彩、紋樣等裝風格的不同來強調一地的特色之外,我們也可從材料的角度來彰顯一地的設計特色。關於材料的另一點是材料的優缺點。任何材料都有優缺點,按照陳先生的闡述:“認識它,會給你福利。”竹子易蛀,而恰恰是防蛀的過程也無形中提升了竹製品的價值,就像陳先生所舉的關於數年才能製成一支釣竿的例子。

另一點,是地區性特有的文化。陳先生特別強調,作品要有故事,有文化。竹子本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被賦予了豐富的意涵,如虛心有節、樸實堅貞、根根相連、生生不息等。而陳先生在作品中也是充分結合了竹子的象徵之意。如在君子椅中,就是將椅子的形制與“君”字相結合。使人們在使用時不自覺的與君子的品格氣節相連,提升了產品的內在意涵,也傳達了東方的文化價值。

擴展閱讀:

http://www.naturebamboo.com/index.html 一個專門以竹子為設計材料的設計工作室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M10010114 蕭雯方

這次邀請陳高明先生演講竹工藝,透過竹來表現各式各樣的產品,公益無法被量產,但每一份作品就像陳先生說的「手感」,因為這份細心專一的手感,讓透過竹所呈現的除了是視覺上美麗,也能感覺到用心與耐心。也佩服的是,陳高明先生將竹工藝推往設計領域,確實將竹子的觸感、韌性、技法等等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再加上背後的故事、台灣的文化、獨特的內涵,這已不再是單單的工藝品,已經可以邁向精品的境界了。現在工藝千百中做法,陳高明先生所做的是要如何讓世界看到台灣最獨特的竹工藝,要如何跟上現代腳步,要如何成為新的設計,很敬佩他這樣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丹麥設計師芬尤的經典展

http://www2.ntcri.gov.tw/finn/page2.html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陳柏英 M10110301




[個人心得]


竹,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來都是武俠片中常出現的器物;武俠,似乎離我們民族很久很遠。

陳高明先生在這次的演講當中,展現了許多竹的面貌。從自然的竹林、除葉且細長中空的汲水管、到記載千言萬語的竹簡之後,它變成是一種材質,成為我們現代人類生活中美像渾然天成的用品—如座椅。

竹帶來一種靜的感覺。紋路、色澤也呼應出一個地區的氣候和文化氣息。就我的解讀來說也就是有一種氣質存在吧!可能很多人會可惜這樣的器物,從國際市場上的銷售量來看,無法達到很受歡迎的程度,但個人認為竹自古以來就是吸引有緣或有相同氣場之人⋯⋯。

台灣擁有很多的竹林資源,也有多彩多姿的竹藝創作,希望這樣的文化能夠接觸更多有緣的人們,把這樣的台灣印象帶到國際。





[提問與答覆]







[延伸閱讀]

書籍




用台灣好物,過幸福生活!
100% Taiwan good design

原點編輯部 著

2012年05月28日 原點出版














網站

南投縣政府竹藝博物館

陳高明為竹山竹產業歷史文物「筷子」 留下完美紀錄 





影片

Japanese Bamboo craft: a dying artform



Bamboo craft, NGO Uravu, Wayanad


陳高明先生演講內容 / M10110101 M10110102 M10110111 M10110112 M10110114 M10110116 M10110118 M10110121 M10110122


陳高明先生簡介

國內知名竹藝家,居住在南投竹山,已有三十幾年的竹藝經歷,曾到西非參與竹子的製作,另外也和YII工藝與許多國內外知名設計師共同創作設計,最著名的作品是與Konstantin Grcic所合作的竹椅43椅。


竹工藝介紹

台灣氣候潮濕多雨,十分適合竹子的生長,竹對於農業時期的台灣居民而言,不僅是君子雅士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上與竹子的關係更是密切。從建築、傢俱、農具、器皿到食用,竹子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竹子互動如此頻繁的結果,使得台灣的竹工藝到了工業社會時期,儘管不如從前普遍,卻進入了更高一層的藝術境界。


作品分享

竹椅43
由四十三條孟宗竹片製成,為工業局台灣創意中心邀請德籍全球十大工藝設計師康士坦丁設計,透過台灣手工藝研究所交由陳高明落實。陳高明以觸感溫潤、彈性特佳的竹材,表達原創者的極簡主義、環保永續風格。須經一年浸材、三個月塑形及手工製作,可承重一百二十公斤。

BAMBOOL」竹椅
由設計師周育潤設計,竹編工藝家蘇素任花費兩個星期以上編織完成的竹椅BAMBOOL」,展現出台灣設計師的創意,完成品的質感也相當完整。法國媒體更票選該作品為「最令人心動的作品」,甚至還有媒體評論該作品「美得令人心碎」。同時讓台灣設計揚名國際。

Breeze風扇
透過與周育潤設計師合作,陳高明師傅精湛編織技藝,把風扇的功能用細膩的情感包覆起來。利用天然竹子素材,做成日常生活用品,讓使用者彷彿親臨大自然般的舒暢感受。


慢活生活

現代人熱愛速度,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引此不斷加快生活腳步。「慢活」運動的提出,它並不是將每件事牛步化,而只是希望活在一個更美好而現代化的世界。一言以蔽之:慢活便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步調,如果騰出空間容納各種不同速度,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205 黃苡蓁

[個人心得]

這次來演講的是陳高明講師,他之前有跓西非幾內亞比索當竹工藝技師,也曾赴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日本宣傳竹的文化,是一個對於竹子經歷非常多豐富的經驗的老師。講師提到,臺灣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竹子-孟宗竹。因20世紀起全球興起知識經濟,其中化創意產業已是各國提升經濟實力的目標,而竹的文創產業正是我們最特有的條見,因為竹子已被認定為是救地球的物種之一。

他也分享了台灣設計師設計有關於竹子的產品,他認為竹子的相關產品要用手感製作,才有更有生命力。例如母子椅是一個可以一椅兩用的椅子,可以當媽媽做的椅凳又可以當小朋友的書桌椅非常具有功能性。另外還有一張台德合作的夢宗43竹椅,運用包浩斯一體成形的結構懸臂椅,不但減少材料使用,並且使產品更能量產化及生活化,是與十大工業師之一的康斯坦丁一起合作,此椅子還成為十大優良產品之一。另外周育潤的三足鼎立椅子也獲得最佳心動獎,外國人覺得這是一張理性與感性結合的最好的一張椅子,讓他們非常的感動。另外還有竹電風扇,希望可以讓人感受到夏天吹的風像是在竹林一樣;Gucci的竹節包也是運用台灣的竹子當作元素,這也是一個在西方引起東方話題的一個代表。

演講內容提及之設計師作品之多,希望人們可以注重臺灣文化關於竹子這一塊的發展,這一塊領域會是台灣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而這個元素也是別的國家無法取代的,希望台灣設計師可以好好的往這個領域發展下去,做出臺灣獨特性,將竹子推到國際上。



[延伸閱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ABxrqNDM
竹藝師王瑞琳相關報導:走過竹器興衰 老師傅敬業依舊
這是演講者提到的不用任何一個釘子做出來的竹椅相關報導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201 王鉞麒

[個人心得]

今日邀請到竹工藝師陳高明先生前來演講,曾經遠駐西非當過竹藝術家、也曾辦過多次展覽與多位設計師有竹設計上的交流與火花甚至與知名工業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合作。

演講一開始,陳高明先生即帶領我們更深層的了解已被認為是地球最環保的物種之一的竹子,以及它的特性與文創產業結合的特色為何。看著眼前這位工藝師侃侃而談他的專業和對於地球環境議題的想法,不禁讓人心生感動!陳高明先生也將文創解讀為「傳統的生活加上現代設計的結合」,其中提及「母子椅」的設計之所以會受到國外一致的好評,則是因為展現了竹子特有的造型與固定結構、手感製作使產品富有感動的生命力以及溫馨的親子傢具內涵,融合三種面向讓竹工藝品得以大放異彩、同時也詮釋了「文創的意義」。

演講的最後,陳高明先生提醒我們要懂得放慢步調過生活、享受生活,人生並非一昧的追求到達目的而輕忽了過程的重要,煩走過必留下痕跡若是船過水無痕般,那就可惜了這一遭。而近年來地球環保議題也不斷浮現,更讓設計師們應該意會與重視到綠色設計的重要,工藝發展利用有善於環境的材料,也許是我們接下來可以好好去思考與創作的方向!


[延伸閱讀]
Constantin Grcic的設計思維




陳高明先生演講 / 施昌杞 M10110112

個人心得


本次邀請到南投的竹藝大師,陳高明師傅來與我們分享竹藝的相關設計,與其自身對於竹藝文化的看法。陳高明師傅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與Konstantin Grcic共同開發設計的竹椅43,是全球第一張竹製懸臂椅。陳高明師傅和我們分享許多與設計師合作的經驗,垮界合作下,很多地方是需要設計師與工藝師相互溝通和協調的,其中,互相尊重各自的專業是相當重要的關鍵,若能適切地藉由工藝師的技藝來實現設計師自身的想法,對於雙方面都會得到相當不錯的產出與成果。因此設計師若能培養有跨界合作的能力,將更有機會創造出更不一樣的價值。


延伸閱讀

本書主要介紹台灣許多竹藝之作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1276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D10110101 伍志翔


工藝的極致與大量的生產可能永遠都是對立的。過去,工業設計的歷史在這兩者之間也不斷的反反覆覆。這次的講座邀請到陳高明老師,他在台灣的工藝領域上具有相當高的地位,例如當初康斯坦丁的懸臂椅構想,經過與他的討論與合作,僅在短短三個月內就生產出來,讓我感到陳老師在工藝上面的造詣,實是嘆為觀止。

陳老師在演講中提到了竹子的重要性,例如竹子是中國的文化,而且現在也已經成為環保重點材料之一等等,同時他也介紹許多以竹子為材料的作品,並且這些作品不但得到世界大獎,也獲得訂單的需求。但是,因為工藝的不可量產性,以及缺少工藝師父的問題,最後也造成無法延續商品的可能性。我認為在未來,工藝的生產在台灣的地位要被提升上來,讓工藝成為達人的地位,促使人才數量成為工藝量產的條件,並將台灣的工藝品牌打出知名度,使工藝的質跟量都能兼顧。

問:
透過竹子所生產的產品,的確得到許多大獎及關注,那未來如果要永續,也會面臨大量生產的需求,請問在技術面要怎麼克服?

答:
這個是竹子的致命傷,因為若是用板材的方式,已經不被認同為環保材,只有用手感的方式,用原始的作法呈現作品,才有竹子環保材的意義。因此,我常跟設計師說用竹子設計要有故事性,要有詩意,講一個故事,把產品層次拉高,拉到金字塔頂端,不然就做低層,品質不是那麼高的產品,不要作中間的灰色地帶,一定做不起來。

陳高明先生演講內容 / M10110M01 M10110201 M10110203 M10110205 M10110206 M10110208 M10110209 M1011021

陳高明先生簡介
前駐西非幾內亞比紹竹工藝技師,曾與YII工藝及諸多國外知名設計師合作設計,其作品孟宗43號竹椅受到世界範圍內的好評。

竹工藝介紹
東方意象——綠
亞洲有很多森林,居住在亞洲地區的人,會與竹子發生許多關係,全世界能用於工藝加工的竹子,只有散生類竹子,如桂竹,而這種竹子在臺灣較多。而清代移入臺灣的孟宗竹,在很多的加工部分會用到。
20世紀全球興起知識經濟,其中文創產業已是各國提升經濟實力的目標,而竹的文創產業正是臺灣最特有的條件。而且作為最環保的材料,竹藝產品對環境完全沒有負荷,因此竹子已被認定為是拯救地球的物種之一

漢民族立國有5000年曆史,於世界歷史長河中創造出傲人的竹工藝文化,但如今這樣的技藝卻沒有得到我們自身的關注,反而類似的手感製作在歐洲十分流行,這些溫馨的設計,不僅能帶給人親近感,更沒有污染。

陳先生認為,傳統的技藝,加上現代故事的解讀就是文創

作品與展覽分享
分享了2008法國巴黎家飾展,由於金融風暴的影響,2008之後全球興起了簡約式設計,在這種設計氛圍下,竹子的價值得到了正視。2008年臺德合作制作了孟宗43號竹藝,設計師康斯坦丁的靈感來源於包豪斯的懸臂椅,並配合竹工藝實現,而這次跨領域的合作,也使得孟宗43號竹椅被評為當年的十大工藝產品,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Bamboo chair,得到了全場的最佳心動獎,不過陳高明先生也坦誠介紹了bamboo chair對於歐洲人的不足之處,便是表面缺少柔軟的織物。

設計經驗分享
陳高明先生認為,設計竹子的關鍵,在於保持竹子原有的特性,便是竹簡的特性,否則不了解竹子的人,容易把竹子與普通的木材混淆。Kevin的竹電風扇,rock的蠶繭椅、蠶繭沙發,,竹子的誘惑力很大,其亂中有序的特性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2008年之後,人類未來的設計方向是返璞歸真。由於金融風暴的印象,返回人類最初的純真已是共識,不管是桌子、椅子、裝潢,只要能達到其功能,就可以儘量減少其裝飾,追求達到可以用的程度就好。reuse的概念,以現有的東西來做設計,減少廢物的排放與成本。很簡單粗獷的椅子,只要做一個簡單的改變,就可以讓生活變的很有品質。多加一點設計,就可以讓生活變的更加活潑,在細節上加入一點設計,也可以讓事物變的更美好。

日光夢想館
人不要去捨棄大自然給與的恩賜,與其用電力、石油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為何不更多的考慮去使用最親近自然的太陽能呢?

Eco——Survival
在近幾年由於環境的破壞,臺灣已經需要購買水,而由於政府對環保的不重視,而只關注於高能作物的種植,導致水土流失山體滑坡,長此以往,環境破壞將會越來越嚴重。
進入科技時代,人們認為科技是轉換為財富的最快的途徑,科技並不代表完全是好的,人活的開心最好,慢活與樂活的理念應該要被更多的人所重視。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劉怡寧 D10110201


[個人心得]

美麗的工藝品與量產
工藝研究所之所謂的文創商品?為何都是藝術價值高,無法量產,何時可以讓這些美麗的東西大量生產,是我國的需要努力的目標,陳先生有提到當時參展時,歐洲酒商以一萬歐的代價來買蠶絲做的椅子,正是因為認為我們使用的工藝方法十分不可思議,而我們雖然有接受到他們的賞識,但是然後呢?然後之後就是政府應該積極接軌的事了。回歸東方擅長的技術發揮本土的在地品牌,政府雖然高喊很多年,但是執行的方向永遠不對,有人說政府的案子成就了一堆投案高手,結案低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實在是設計人永遠解不開的謎題,上位者的品味實在難以捉摸。


回歸陳先生提到的家居趨勢,工業革命後,社會中產生即時便利的習慣。而現在正是需要回歸田野風格、田野生活的時候,達到功能就好、不要過度美化、過度裝飾,呈現這樣就好的純真自然古樸,Reuse是使用原物料再次塑形產生商品,不需要再增加其他的材料,回歸大自然給我們的能源,這就是大自然母親的味道,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延伸閱讀]
北歐設計現場-
什麼讓北歐可以在家居市場上曖曖內含光,他們為何能抓住大眾消費者的胃口?
現在的經濟態勢,誰才是目標消費族群?北歐他們知道,所以做得到。
而我們從代工轉換為自有品牌的路上,是不是可以參考他們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