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工業設計在台灣產業轉型下的契機/黃明仁
第一個案子:飛利浦PhotoFram
當飛利浦在設計一個新產品後,會對全球銷售人員做產品的評估,當採購的經濟規模到達一定水準後,便開模進行生產。這種生產的模式較適合使用在速度慢,較為傳統的產品(如:數位相框、烤麵包機等)而這也是飛利浦的強項。在2006年第一代的數位相框壽命宣告終結,進行第二代的生產,這項產品替飛利浦帶來了大約一百萬台的利潤。在進行創新產品之前,需要對產品本身有一定的規劃,不論在尺寸、材質或是UI介面設計上都要審視過,有了這個動作便成功了一半,另一半,便是對目標族群的鎖定進行瞭解,是怎樣的使用者會需要這樣的產品,他們又是如何使用的?因此在產品開發的過程,較像是一門社會科學般,需要去分析一個現象,並去預測現象的發生。
在飛利浦發展PhotoFrame時,不論進行到那一階段都會到全球飛利浦公司繞一圈,為的是證明目標市場的鎖定沒有錯誤,不斷的檢查及溝通,只要發現有問題,就重新再測試一次,前後一共進行了三次的市場調查,大約花了五百至1千萬的研究經費,最後鎖定的對象為30-50歲的女性族群。
如果要創新一樣新的產品,有下列兩個要件:一、創造一個正確的產品,二、將事情完整的做出來。
黃先生在最後向Vicotr Ko請教了他為什麼會成功,首先,他覺得他十分的幸達,第二,他的自律性很高,當他一旦想完成一件事是,便會盡力的去做好,第三點是他永遠抱持著正面的態度;他在私底下表示,其實創造一個創新性的產品是一段相當辛苦的歷程,每一步都在不斷的說服身邊的人,除了說服上司這產品是有利潤可言的,還要跟廠商做溝通,過程十分的辛苦,但相對的,是對自己的一個交待,這是一個相當具有成就感的工作。Vicotr Ko其實在PhotoFrame之前失敗個N個作品,他也因此逐漸的累積各種經驗,到PhotoFrame才得以成功。
當數位相框剛開始研發時,曾修正過幾次,原先是用透明裱褙做為設計,而在經間曾有人提議要修正成木頭框,感情比較符合PhotoFrame的情感訴求,於是有了木頭框架的版本出現,但後來發現當木頭框架擺上賣場時,會不易突顯產品的存在,所以最後又回到透明框架的版本,直到第二代的PhotoFrame上市,木頭框才又回到市場上。
對於創新所學習到的事:
1. 飛利浦對於創新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在分公司下組一個小組,並運用一些資金做創新上的發揮,是被允許的。
2. 對員工的需求是有信心的,雖然sony雖在PhotoFrame失敗過,但飛利浦仍願意讓員工嘗試。
3. 專業經理人在研發產品的資金調度上給予信心並支持。
4. 整個審計系統對創新產品的調查是肯定的。
5. 迅速的溝通能力。
6. 小團隊,意見溝通迅速,調整方便。
7. 碰到對的人
第二個案子:Volkswagen’s Beetle
福斯汽車的金龜車在1992年曾經在美國市場是舉足輕重的,但後來,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卻逐漸走下坡,甚至到後來,一年只有賣出五萬台左右,因此有謠傳福斯將要退出美國市場。當時,有一位Jay Mays開始在想要如何讓福斯汽車能在美國市場起死回生?於是他們開始分析,其實福斯汽車在美國人心目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金龜車,金龜車對於美國人而言,具有集體的共同記憶,那種記憶是美好、是溫暖的,於是Jay Mays決定要想辦法將福斯汽車在美國市場內扳回。
Jay Mays向德國的老闆Volkswagen提議想要提高福斯汽車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如同歐洲許多公司一樣,老闆通常具有絕對的權力,於是答應他,給Jay Mays三十萬美金讓他可以去試試;拿到這些資金的Jay Mays,一開始便去找了一間廣告公司,希望可以找出金龜車真正的精髓所在,於是發現了四個關鍵,這是一個很基本,卻也容易忽略的細節;之後,Jay Mays等兩人做了兩個版本的金龜車,他們嘗試往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著手,試圖找出對於金龜車最好的詮釋表現,再由兩個版本下去做修正。
在1993 年,他們做了一次七分鐘的簡報,包括了Volkswagen’s金龜車歷史及1/4的車體模型等等介紹,令CEO及全場的人為之動容。在決定生產的同時,卻因為德國對於金龜車的歷史印象不好(是希特勒時期所發展的國民車),所以有停止生產的可能,好在CEO本身是金龜車發明人的孫子,在親情的助瀾下,決定在一次美國底特律車展中完整的呈現出來,包括了金龜車及整套的行銷宣傳,Jay Mays將所有賭注壓在這次讓美國人認同這輛金龜車的車展上頭,但德國福斯高層不打算生產這輛車的意願十分的堅定,於是Jay Mays突發奇想了一個點子,他在車展上的模型旁,擺上了一支電話,請對這台車有興趣的民眾播打這支電話,成果十分驚人,據說在兩個禮拜內,接了百萬通電話,也因為這個可觀數字,讓德國總部同意生產這輛車,之後的半年內,成了汽車雜誌熱門討論的話題,在銷售上也成功的挽救了福斯在美國的市場。
由這個案中所學習到的事:
1. 必需打破現狀才能再往前走。(對於金龜車在德國是無法出現的魔咒)
2. 小組織的溝通及反應是較為迅速的。
3. 行銷上的突發奇想跨越了最後一道高牆。
4. 最後Jay Mays只是小小一個設計主管,可是卻有辦法和最高層的決策者對話,可見在溝通管道上是十分暢通的。
5. 高度的信心與支持。
創新包含了可預期的因素及不可預期的因素,所以其實是一件冒險的決定。
結論:
1.創新是需要練習的,不可能憑空就會成功,尤其是當上頭不相信、不願意放手嘗試時,是永遠無法創新的。就像國內,常會有一樣明星商品出現後,就沒消沒息了,因為當事業體龐大,老闆沒時間創新,底下的員工自然也沒有時間創新。
2.在公司中要選出具有創新特質的員工,另組一個創新團隊,用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去運作,台灣常有一些創新的假象,如專利的申請,通常越模糊的專利是越難申請的,但越是模糊的專利其保護的範圍越大而且其價值也就越高。
3.需要改變行事態度,在過去往往是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但對創新而言,卻是一個致命傷。
4.創新是需要溝通的,溝通的管道需要十分的順暢,因為認可公司品牌的價值,在情感的投入上自然會所付出。在不同的公司生產類型的不同需要用不同的經營模式下去運作,所需要的人才個性也會不一樣。
5.人格特質,會創新的人自然就會創新,若個性較為務實,要他創新個十年半載也生不個子來。
6.信任,創新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若公司無法信任員工,自然無法創新。
7.思考的方法需要改變。
8.創新需要一些時間上的耐性,國內企業往往要有安全感,才會放手去做創新。
相信是重要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改變這一件事情,不論碰到什麼問題或是難處,都可以迎刃而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