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Prof.Fischmann演講心得 / 許育群 D9610103

如果從上一場的演講的結束那就是這一場演講的開始,因為再把長尾的三股力量拿來做開場白,您將會發現,它依然是如此的貼切:

第一股力量—生產大眾化
新生產者- 如數位攝影機、桌面音樂和影像編輯程式、部落格工具。

第二股力量—配銷大眾化
新市場- 如亞馬遜、ebay、ITunes、Netflix。

第三股力量—連結供給和需求
新品味塑造者- 如Google、部落格、狂想曲的推薦、暢銷排行榜。

當Professor Markus Fischmann 提到所謂動畫(Animation)的定義時,心理的感受馬上與長尾理論做了個結合,因為從我的經歷,再一次驗證科技巨輪的軌跡,只不過差別的是領域的轉換。但是這種轉換,我還是恭逢其時,如果從我的觀點來看,我會覺得是「工具」的轉換是比較能夠理解。當Professor Markus Fischmann提到Silicon Graphic時,我的第一個印像就是回到了CAD system,因為這也是工業設計跨入電腦輔助設計的時代,如何利用電腦3D建模來逼真模擬出產品的型態與操作,進而運用RP(Rapid Prototype)來快速成型,甚至是逆向工程的發跡,因此所有的設計流程,都跟著產品生命週期的減短而壓縮。
以前作個色彩計畫,就必須重複的畫好多張的產品精描圖(Rendering),然後再把顏色套上去,不僅耗時也容易失真,但現在的Technology,幾乎是在彈指之間,就可以搞定,因此之後的產品設計,或多或少都開始運用動畫或多媒體來輔助。套ㄧ句Professor Markus Fischmann所說的笑話,他說只要導演能說的出這個物件的走向,他就可以把它的走向以動畫的方式來表現的淋漓盡致。就如他所展現的包浩斯(BAHAUS)的盒子從空中掉下來,場景中的那顆網球,是可以成千上百種的滾動來從動畫來模擬,只要導演滿意。而他所謂的跨文化,其實不也是拜網際網路便利之賜嗎?跨國的分工其實已是不爭的事實,印度與中國的龐大人力與資源實在是全球的資訊與工廠的所在,文化會在科技的催化下轉變為新品味的塑造者,讓要了解ㄧ個文化似乎不在是那麼的遙不可及,也因為全球的扁平化或是地球村的概念,都顯示了文化的相互堆疊,然而有些學者,可是大聲疾呼,全球化,其實會扼殺一些弱勢文化,就像是物種間的弱肉強食也發生在不同的文化下。
另外他也介紹了整個動畫製程的步驟:
Production starts -> (Let the director to fell that you are good.)
phase 0 -> Creat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our Concept.(very important)
phase 1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echnology and Creativity)(To get the money; Be clear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also on time. Go to the library and begin to draw the characters. We have problems about 6000 years ago culture. Ask the expert to get some ideas.)
phase 2 -> Digital Recording / Storage.(Get some of pictures from Morocco. If something go wrong, will cost more budget and my gray hairs. Shooting the background and check the foreground is putting on the right view. Then, draw the castle and film it to test the scene. Next, put the 3d animator to test)
phase 3 -> Digital Postproduction. (Create the sky and the rebuild other castles. And, we did hundred of stuffs and texture.)
phase 4 -> Digital Distribution.這也說明了未來動畫的企業經營模式,也正式跨入電影及電玩的結合,這將是另ㄧ波革命的首部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