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這週請到了實踐工設的朱旭建老師,和我們談身為一個設計師所應該思考的發展策略,以及需具備的視野。設計師的角色已經從過去單純做形式上的創造,演變為生活的創造者,所以若要做好設計,更應該要去觀察人們的生活以及人類和科技間的互動關係。Business Week提到,未來的管理者將不再是MBA來擔任,而是MFA(Master of Fine Art)。這和我們以往的認知大異其趣,一個藝術家要怎麼做管理的工作呢?但從Steve Jobs的例子就可以看出這個推測不是沒有根據的,未來要提升競爭力勢必要讓自己具備跨領域的能力。設計師可能要學會管理,其他領域的人才也必須重視創造性工作。朱老師以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引導出在設計教育裡相對應的目標:
1.獨立探索世界 → 相信未來
2.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 理解當下
3.具備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專業養成
4.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 團隊合作
5.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 反省過去
其中第3和4點是比較執行面的能力,在現在的學校設計課程中都會練習到。1,2和5點則和設計策略有所關聯,朱老師便以時間軸的順序來解說設計策略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應對原則。其中,Kevin Kelly的演說讓我印象深刻,他大膽的想法跨越思維的侷限,從非常特別的觀點帶給大家另一種期待。另外,朱老師也提到,真實的國際化應該是往回尋找自己本身的特殊之處,進而再求向外發展,讓國際知道我們的價值。這也呼應到上次的講者韓先生所講的內容,要在國際間得到重視並不是一味迎合國際的產業規則,而是必須先發揚自己的文化,產生差異化。朱先生以LUXGEN汽車為例,建議台灣品牌應該先先在國內市場有了穩定的根基後,自然就更有機會受到國際的青睞。我想,這也是現今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品牌在地深耕,發揚文化,創造自我本身的設計價值。
[延伸閱讀]
Smart汽車
因為講者有提到一些品牌藉著設計的力量轉型的例子,所以便去查了這些品牌的資料。
Smart其實是Mercedes-Benz集團所創立的品牌,Mercedes一直以來都是傳統老牌汽車的代表,90年代是個改朝換代的時期,他們意識到需要有所突破與創新,竟然找來了瑞士的手錶公司SWATCH一起合作,設計開發全新的小型車款,在當時造成了廣大的迴響。之後的Smart也一直求新求變,開發上空車款以及與改裝大廠合作推出玩家喜愛的改裝車款,並持續更新品牌標語以傳遞他們的理念訴求。因為有這些努力,Smart的品牌力量才得以延續到至今。
相關的發展歷程可以查詢他們的官網:
http://www.smartcar.com.tw/brand.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