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羅凱 D9610201

台灣近年來面對全球化的國際市場競爭,設計的角色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衝擊,在這樣如此侷促的島國,昔日「生產」與「製造」的優勢逐漸消逝,倡導發展「設計」能量,似乎為台灣帶來新的希望與方向。然面,台灣究竟能在「設計」此項產業持續發展,設計師需要有更為宏觀的思維與迅速反省的能力。

本次演說,講者從其豐富的設計閱歷中,提供設計者簡明與重要的觀念,可讓設計者更為開拓自身視野,重新定義設計者應該更加深思的範疇。對於初探設計領域的學生至為重要,而相對於擁有十多年設計工作資歷的個人而言,雖然接觸的領域範疇不同,但環境與經驗所形成的問題相似,因此心中的共鳴更是強烈。

這樣的認同的共鳴感受,從講者開宗明義開始談論「溝通」起時即產生,事實上此部分也是個人認為是設計者最需反省與重視的部分,設計物即是設計者與消費者溝通的媒介,除了需考量是一連串的編碼(設計者)與解碼(消費者)的過程,更需深入瞭解消費者的思維與認知的模式。這看似簡單的過程,卻是從事設計最嚴苛的考驗,也是勝出的關鍵。設計者不可輕忽對於人的研究,對於目標對象思考的瞭解,以及文化與生活形態的領悟。

其次論及台灣產業對於無形資產價值的部分,總顯得困惑與深感無力。其可歸因台灣OEM的製造背景經驗,與對於國際消費市場的陌生。然個人認為,企業裹足不前無心投注在無形資產上,是其普遍認為無形資產過於空泛不實際,加上無法衡量更是關鍵,如同企業有句話說:只有能被衡量的,才能夠被執行。因此能有效的發展無形價值的衡量模式與知識,提供增益企業資產的方法,才能使設計發揮的價值更為實際的受到肯定。

而對於設計師而言,講者陳總監提供兩個重要的方向給予我們參考,首先是如何賣價值?設計師要摒棄設計僅是從事產品造形的格局,好好思考產品對於人們創造的價值感受。其次是設計師如何開第三隻眼,透過擴展個人思考的領域方式,從另一個角度與層面來領略與感受,才能展現出類拔萃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綜合整場講述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在新知識經濟時代中,設計者要掌握的不僅是在產品造形與機能上,目光需要更加宏觀,從人這個議題研究探索出發,設計不是賣物件,是在賣文化,是在賣一種情境,更是在創造一種新的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