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林韋呈 M9510306

要設計,先了解
這句看似簡單,其實卻有不同深度的解讀字彙。
自我對於生活細節的解讀,再透過轉化而成的設計,都會因為對事物了解到不同的深度而有不同的剖析,進而設計出不同層級的商品或者產品,這件事情也是許多設計學習者或者工作者所熟悉的,但是轉換的層級與消費者溝通層級的拿捏,卻是一大學問,而這次陳禧冠總監所提到的,就在這部分下了一翻功夫來說明,
就如同陳先生舉例的那個台灣造船的例子,其實就很清楚知道,在一開始時台灣的製造商在價值的認知上,就已經與客戶端的需求認知,有了相當大距離的落差,以致於誤判了自我的執行能力。



開啟自己的第三隻眼
自我資料庫的建立,也是此次演講的一大重點,閱讀與語言能力是充實自我資料庫的基本方式與配備,而每個人(不管是否從事設計業)都應該要發展出自我吸收資訊的方式或者習慣。設計是一種運用大量轉喻的思考工作,所以自我資料庫內的資料多寡,也很直接的會影響到發展思考的範圍。

而工業設計早已從外型的設計層面,被推到了人使用的生理與心理層面,這點在許多年前其實就不斷的被推廣著,只是因為這幾年經濟發展的快速性,造成了市場的差異性更加擴大,富裕的人越來越富裕,而貧窮的人也很難在球更多的發展,這也很直接的造就兩種完全不同的客製需求,富裕的人更加要求尊貴與身分的象徵,而較為貧富者則更在意實用的價值感。

這兩端的差異,其實都是設計工作者所要去正視的,是要做一件滿足高消費族群,但是要因為一些標榜的尊貴感的心理層次而喪失使用者生理的方便性,這是有賴於設計師的拿捏,反之實用性的價值觀,就有不同滿足需要去克服並完成,而上敘所說的,不是論述在產品的造型上,而是在於使用者的生、心理的考量上,因為畢竟任何產品設計出來就是要給”人”所使用的。

要設計高級的名牌服飾,總要先知道高級名牌服飾的質料、版型…等,更甚至自己應該要穿過體驗一下高級服飾的質感,這樣才知道那階級消費者所要的感覺是什麼,當然這是一個譬喻!一個誇張的譬喻,只是設計師有時候絕不要忽略了體驗的重要性,套一句俗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實現在再看看這句話的確心有戚戚焉,許多設計工作者習慣用思考的方式在腦中運轉去解決許多設計的相關問題,其實那是十分常見也是許多設計工作者最直接的轉換方式,只是在適當時調整自我對於事物的”處理方式”有時或許會與自己的思危相互牴觸,但是在適當的安全範圍內,有時會有相當大的回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