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陳禧冠總監演講內容/M9410207,M9610202,M9610203,M9610204,M9610205,M9610206,M9610207,M9610208,M9610209,M9610210

『Insights Behind Design』




設計的語言:編碼(Coding)與解碼(Decoding)

陳禧冠總監首先提到設計的通溝是非常重要的。通常ㄧ件產品要如何讓大眾都理解,消費者怎麼解讀商品傳達的語言,設計師要經過編碼(Coding)與解碼(Decoding)的過程,從要傳達的科技感、年輕感等形容詞彙概念中的解釋延伸運用至商品美學的意念上,是一開始設計就需設定的。




類比時代→黑盒子世代→信用卡世代

過去造形設計是以機能為主要考量,多為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經過黑盒子世代後到至今的信用卡世代,所有科技的結構偏向輕、薄、短、小,而未來人們的身上也可能只攜帶一個數位元件,這也是目前所有廠商在爭取的市場。現在的商品不是賣「商品」,是”賣文化”、”使用行為”。購買商品已經不強調功能層面,而是進階建立溝通管道,依照所設定的族群,利用正確的語言編碼讓消費者了解,如運動用品已不是用於運動上,燈具不在只是照明功能,而是ㄧ種態度。如果設計師只是創造美麗的外表,只認為只是一種美學,不覺得與消費行為有關,只當物件來創作的過程,就不能抓住消費者需求,所以設計師需要知道如何操作品牌,使用對的族群講隊的話用對的設計這樣才能獲利。




打開自己的第三眼

所以設計師需有多面向的思考,打開自己的第三眼,從周遭不同的文學背景人生哲學,把裡面的元件應用於創作上。如果設計的東西最終的目的是讓東西有人購買,如果還只是強調功能的話,未能只用自己的第三眼看世界的話,就無法與市場競爭。現在的市場的需求是「I want,not I need」、「know I can」,陳禧冠總監舉了很多案例,如高畫質相機、多功能手錶,強調很多商品也許人們需求不高,但還是會購買高品質高功能的商品,因為沒有人會購買只夠用的商品。



設計與藝術的差異

另外總監提到設計與藝術的差異,藝術家朱銘的「人間」、「太極」系列作品是非常大器的石雕像,有些人會願意花大錢購買欣賞,但部分的人無法去解碼,不懂藝術家表達的內容,因為藝術家的藝術品通常以自己為中心編碼,表現自己的藝術理念完全不考量商業價值;但具有量產工業產品,相同需要編碼,但設計師編碼的過程是會考慮是哪些是主要消費群者再譯碼,考慮消費者是否能真正理解然後才製造量產。




總結

以前雖然我們是在OEM、ODM產業下,但已慢慢走向OBM產業,如果我們還是以造形設計師的心態,那在下ㄧ波OBM的體系下就無法生存。現在世代是一種無形資產,『賣價值』、『賣文化』是目前主要的,所以培養第三眼如何打開品牌是設計師需要去追求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