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總監在這場演講會有提到幾個重點觀念值得我們做為參考。
1. 如何將設計語言與市場結合。
2. 設計師提供產品的文化、使用行為,而不是在販賣物件。
3. 設計的價值如何販賣。
4. 品牌文化的重要性。
5. 設計是一門人科學。
設計師如何解讀市場的需求語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一般在進行設計之前,設計師會先了解產品得需求,或是設計重點。這時公司的市場部門人員會告訴你產品的設計訴求重點。是要表現科技感、年輕的感覺、或者都會風等,才進行設計。事實上這些設計的形容詞語彙沒有一個既定的標準答案,即便是設計師與設計師間,對於相同的形容詞語彙,所詮釋出來的也不同,遑論消費者能夠理解。因此如何將設計語彙與市場語彙取得共識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
陳禧冠先生提到藝術創作與設計作品之間的差異,他認為藝術創作的作品編碼以自我為中心,不在意是否為大眾所接受。而設計師在作品的編碼,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編碼方式,以利於消費者解碼。
早期的設計理念在Form Follow Function的大原則下進行,產品造形可以充分表達它所具有的功能及使用方式。隨著科技的演變,現今大部分的產品只剩下電子零件,簡單的外殼,以及顯示幕的說明文字等。設計師對於新架構下的產品有了不同的呈現方式,設計師需重新解構產品並重新定義產品,並將它轉化成消費者能夠理解的符碼。因此設計師需要瞭解消費者他們的想法。
例如Apple, Nike, Starbuck等,他們是販售公司所傳遞的文化及產品的使用文化,以此來引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只要這種文化或風格被消費者認同,廠商所推出的產品大部分都可獲的消費者的青睞,而這些是台灣廠商所欠缺的。
設計師未來的設計重點,在於如何呈現日常生活中的哲學,也就是從很多的日常生活物件,或行為態度上找出特點,將它具體化或產品化,進而喚起使用者的共鳴感或同理心。因此設計師不只是設計產品的外觀,他更需要了解許多不同市場文化及使用者文化,才有辦法適時的提供好的,且具有代表性的設計。
陳禧冠先生見議設計師要打開第3眼;意即設計師要具有比平常人敏銳的觀察力,找出產品的切入點,而不是在品的造型或功能上打轉。以前的設計師是藝術家與工程師的結合,未來的設計師將是,藝術+工程師+生活大師,希望以此當為設計標竿,以及生設計師們的設計層次,藉此共同勉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