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進步下,所有製造的技術逐漸朝向微型化的方式呈現,在龐大的機件與技術都能濃縮到微小的元件上,甚至上輕薄的小卡片。產品的外型不再受到物理特性的束縛,然而,設計師不能回頭走向黑盒子時代的路,藉著教育消費者如何使用產品,使產品執行適切的效能,對於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觀念要有更深的躍進,逐步走向Form follows Emotion的階段。
過去許多人不斷地探討產品語意的議題,產品的特徵導致每個人在接受感性語彙的訊息時有產生不一致的情形,諸如此類的溝通隔閡可能因素有文化、國情、性別、年齡…..等複雜的因素所致。處於高科技的年代,面對類比與數位化的權衡下,設計師該怎樣的態度看待產品?要如何去思考何謂好的設計?何為設計的最終目的?許多企業的設計與行銷部門對「消費者到底因為什麼而購買產品?」視為一重要議題進行探討,以Starbucks 的行銷策略為例 ’’ Starbucks shops not only sell coffee, but also service, and places to meet and rest.’’ 好的咖啡品質固然重要,但消費者並不完全僅為了產品本身的特性而進行購買,同樣的咖啡有上千百萬種不同的零售商販賣,為何消費者獨鐘Starbucks?Philips Stark的榨果汁機,很多人都覺得不好用,甚至是買回來就放在櫥櫃裡不再拿出來,為什麼這樣的榨果汁機還能一直被消費者喜愛?此外,相信大家對NIKE的”Just do it”一定不感到陌生,但又是因為什麼因素使NIKE迷全身NIKE勁裝,卻久久才運動一次?消費者在購買相機時,是否會選擇多功能的相機,即使該相機有許多用不到的功能,但是在相較權衡之下,仍會捨棄另一台具備夠用功能的相機,購買多功能款相機?以上種種例子即是要闡述產品價值對購買意願的影響,是離不開情感因素,想當然爾,即與品牌行銷的關聯性亦有密不可分之意涵,換言之,亦可視為Emotional Branding之觀念。
陳禧冠先生多以分享Case Study方式說明產品價值的重要性,演講中提及「有錢人與你想的不一樣」一書之內容藉以說明「學習販售價值」與「開第三眼」的重要性,其中,在「學習販售價值」上卻又點出販賣價值並不完全等於販賣一種Lifestyle,這一點讓人十分玩味的。人永遠有嚮往更好生活的慾望,有更好的房子、車子、衣服、居住環境…..當設計師使產品的價值獲得提升時,消費者購買該產品就如彷彿能購買到更好的生活品質,獲得情感上的加值成份。也就是說,設計師除了解決人類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外,更是刺激人類物慾的推手,然而,「販賣一種Lifestyle」與「提升價值」這兩者間若不能完全劃上等號,其中的差異又該如何詮釋?
再者Don Norman所談的Emotional Design,指出情感在設計師的工作中也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近年,行銷學談的感性行銷,亦是將設計視為提升品牌價值的行為,設計師不能侷限在造型設計的框架,要以更廣闊的面向接觸消費族群,透徹目標族群需求後,除滿足需求外,且要懂得sell value。
然而How to sell value?尤其在現在的M型社會型態下,消費族群的分眾方式逐漸朝向小眾市場,而設計師要如何抓到消費者的心?要如何掌握金字塔頂端的族群需求?設計師不一定要以錢人的生活方式過日子,但設計師要知道有錢人在乎的事情,他們渴望擁有的”感受”,擁有工匠精緻手工藝錶、擁有可傳遞真實劇院實境效果音響…或許,在多元化的角度思考消費需求後,以宏觀的角度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市場,台灣的設計師可以逐漸擺脫OEM、ODM的思考邏輯設計產品,藉由提升產品的價值,有效的運用PI、BI,讓台灣能有更多OBM的自有品牌萌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