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昌先生為專業設計管理與經紀人,HAN Gallery漢藝廊創辦人,工藝時尚Yii計畫執行總監,對於發揚台灣文化中華文化於世界舞台不遺餘力。專長中國哲學和工業設計的韓先生向外尋找可幫助台灣設計產業更上一層樓更加完整的資源。與外界設計大師多方周旋後,以中華文化故宮計畫獲得了與droog合作的機會,並把握機會延續與Gijs Bakker合作發展HAN Gallery,結合多名本土知名設計師與日本Nendo發展作品,將中華文化的精隨融入其中,並參與許多國際展覽的展出。執行計畫時十分尊重合作設計師的想法,給予設計師充分的發揮空間,像是以竹素材的計畫中就出現了Nendo以竹編手法的不銹鋼作品。由於製作的手法成本較高,多採取高單價限量製作拉長銷售時間的手法營銷獲利。其中也提到了政府計畫型的設計案與品牌所需要的延續性發生了需求上的衝突,導致許多政府主導的計畫產生了不夠完善的收尾。
演講中討論到了台灣設計師參與國際賽事時的處境,宛如象棋與西洋棋的對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設計師,對於作品的詮釋與解讀很難達到一致的共鳴,如果賽局不改變,設計師的角色很難發揮。對於如何處理歷史所流傳下來的文化也做了一些比較,西方習慣以生活的方式將百年前所發展的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的設計中,反觀中華文化多以妥善保存文化為出發點,呼籲台灣設計師保存文化不如善用文化。另外也舉了國外雜誌圖文報導許多台灣人習以為常的景象,像是橋上密密麻麻停紅燈的機車或是隨處可見的後街小巷,其實都是外國人眼裡十分具有文化衝突的代表,抽離平時在地的身份以不同地域者的角度切入文化,會多出很多設計上的可能性,愈local,愈global。在歷史的洪流中,只有過去的史事才能為人所評斷,站在2112年的視角回顧現在,為100後對100年前的台灣設計做定位,設計師們想留下甚麼形式的設計來代表現在台灣,也許就是我們現在可以嘗試著手的設計,試著從2112年的眼光來看當下。
最後韓先生提及HAN Gallery想做的作品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文化符號或文化載體;富藏文化價值的作品,才有被做出來的價值。
[延伸閱讀]

日本工藝工業設計大師喜多俊之-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書中提到結合日本傳統地方工藝產業於現代生活用品、傳統文化工藝產業再造的例子,像是岐阜縣美濃的手抄和紙結合不銹鋼燈具,被永久收藏於紐約現代美術館及巴黎龐畢度中心;川縣輪島的漆器手作工藝,以現代的方式表現冥想空間和做為液晶電視的邊框;福井縣鯖江的精密機械與鐘錶業做結;神奈川縣小田原的拼木工藝應用於現代的托盤中;佐賀縣有田的瓷器以西方餐瓷的方式表現。雖然產品定位以及對於文化應用的方式與HAN Gallery有所不同,但同樣融入傳統工藝的手法於現代的作品中,將地方傳統工藝以及文化的美好以新的美學形式帶給消費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