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內容]
侯君昊老師任教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這次與我們分享的是有關數位建築的一些概念,以及分享一些學生團隊合作的計畫。
一開始,老師剖析了computer aided design的應用領域;分為Text (semantic info, metadata), 2D (drawing, sketch, graphic , photo), 3D (model, animation, simulation), Web (search, db, library)到Logic (automation, pattern, decision, intelligence)。尤其在Logic這個部分,有越來越多的設計決定和思考,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老師舉了知名麥肯錫(McKinsey & Co.)企管顧問公司為例,麥肯錫是世界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吸引了全球頂尖的各領域人才,比如: 化工、醫學等,針對不同的客戶,以團隊加上專業經驗及腦力激盪的方式做出成功決策。許多設計的決策,不僅可以靠電腦,也可以靠文字記錄與分析,設計科系能夠學習他們的成功之道,利用設計經驗來做發想(design thinking)並進一步做有效的決策。
侯老師提的另一個重點是Generative Design, 衍生設計。衍生設計有繼承屬性,也就是每個設計步驟都承襲上一個步驟的概念,慢慢轉化和改變。這也常運用在數位建築的演算領域中。雖然電腦運算可以幫助人們模擬建構,但也仍有其限制性。例如,電腦的運算和實際的材質特性的落差,如: 材料本身可彎曲的特質是否能如電腦運算;當真實材料層層疊合時,所產生的縫隙誤差是否在最出電腦演算時就可發現?製作出的成品誤差可能來自於不同機器集結而成,電腦是否能夠在製程前就能計算其誤差彈性?設計過程中,電腦只是一個輔助,最終還需要靠人的思考與經驗來完成和檢驗。
[個人心得]
對於電腦數位執行與實際呈現,不同媒體的製作與接軌,總是在挑戰著設計人的經驗。以商業設計來說,電腦執行2D, 3D 或Web Page,從設計師到呈現給觀眾的後端,都會有同樣的問題。
比如說,今天設計一件printed design work, 由不同的機器拼墨輸出,就有不同的色彩偏差;印在不同的紙張或是溫度氣候,也會有不同的誤差。即使是3D, Web Page不需經由印出呈現的作品,也會因為每台電腦顯示器不同的設定,現場環境燈光的變化而有所變化。
設計師除了創意設計之外,更要了解每種媒體的呈現特質,累積各種數位與實品接軌的解決問題經驗,才能將作品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呈現,並達到呈現最佳且最忠實的效果。
[延伸閱讀]
McKinsey 7S model
http://www.blackwellreference.com/public/tocnode?id=g9780631233176_chunk_g978140511828620_ss1-1
McKinsey & Co.
www.mckinsey.com/careers
Generative Design Software
衍生設計 http://www.paracloud.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