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曾鈺娟演講報告 / M9910105

[演講內容]

本次研講的主題是「網路雲端的存在他者」,演講者從小因為父親的關係不斷的接觸藝術,但僅限於美術創作,在大學畢業後到國外深造,才開始演講者的數位藝術生涯,演講者以她的作品來闡述數位藝術的存在意義與價值,1999年的「錯置」利用影像合成與處理,讓空間錯置,如紐約與台北的捷運、關山島與自由女神等,之後演講者開始接觸flash作品「台北樂團販售案」, 2002年「click」探討網頁符號,觀看者主動與被動的關係,2003年「let’s make art」表達了關於數位訊號的編碼,演講者也曾參加過許多數位電子藝術的展覽,包括了2005 Gallery of LASALLE-SIA College for Arts. ACM Multimedia, Interactive Art program. 還有2007年的flowerman,透過動作偵測改變其顏色,產生數位花的圖案,以及再剝皮寮的展覽等,還有分享了在中華郵政的「快樂噗」作品,最後還分享了許多有名的店自藝術作品,包括了Hans HaacksNicholas NegroponteMachine GroupKen GoldbergMoriGFP BUNNYEduardo Kac等等,最後要我們去思考,數位藝術並非技術的創新,而是思考數位藝術的主體性。

[個人心得]

從演講可以得知,身為藝術工作或者設計工作者,重點是藝術者或設計師要傳達什麼,而非技術,演講者與我們討論為什麼藝術家要做數位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差別,其互動性與主體性,還有觀看者的互動參與、訊息傳遞、情感的投射、移情作用、認知與共鳴等。其實我對於數位藝術並不是太大的了解,我也不知道關於數位的美學到底應該怎麼判斷,演講者將大量的數位資訊變成實體可見的東西,但演講者要我們去反思,反思一些關於我們透過網路訊息的傳遞背後的東西,我對於「帶我去散步」會和大家說「hello, what’s your name?」兩臺對話的機器人印象深刻,小的淺見,藝術與設計有很大的不同,設計希望透過編碼與解碼的過程讓使用者了解產品的相貌與背後的概念,但藝術往往透過複雜的編碼,很多藝術都讓觀看者很難理解,或者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思考背後所想表達的想法,演講者的作品我都必須透過講解才了解,對於表現形式我也需要花點時間理解,我想結論是我真不是藝術的料。

[延伸閱讀]

Emerald Green & Ruby Red NeonMice我覺得基因改造真是太噁心了,完全無法理解我們為什麼要改變這個世界該有的相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