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蔡敦仁老師演講 / M9910101

[演講內容]
蔡老師先後主修過管理、工業設計與互動設計,他的學習歷程其實多少反映了世界的設計潮流,而今天的演講主題為如何使設計具有感性(日:Kansei)。在演講的一開始,老師先向大家介紹他對互動(Interaction)的認識和定義,表示互動設計的基本模型為使用者發出動作(Action)給物件,物件再回應具有感知(Sensation)的行為給使用者;也就是說,所有的互動模型,除了必須具有系統流程(Process)之外,主要都是在探討物件與人互動後,給予反饋(Feedback)所帶給使用者的感知、情緒和經驗。其次,老師再藉由照片和影片來傳達他對感性(Kansei)的定義:感受到無法形容的感動時刻,其狀態近似於純粹的體驗(Pure Experience)

[個人心得]
從開學這今,演講課請了很多互動設計相關的設計師或藝術創作者,每個演講者都由不同角度切入說明,而蔡老師則以較感性的手法來解說。對我來說,感性這個名詞本身就是個很自我的主觀體驗,不適合以任何過於理性或邏輯的方式進行解說;而老師所說的感性設計,在於設計師所傳達給他人的使用經驗,其關鍵手法在於將概念最純粹化,去除所有多餘的概念。
感性既然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就難以用教導或說明的方式來給予解釋。好比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科系教導人如何拍攝電影或編寫故事,這或許是因為拍攝的器材和手法能夠傳達,但我們對於事件、人物和環境的體驗卻是無法教導的;同樣的概念,身為一個設計學習的我們,該如何設計或是傳達感動,又該如何累積那萬分之一秒的美好,應當也是無法經由學習而了解的。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用心體會身活中的細節;如同傅斯年所說,人每天應給自己安靜的三小時,才能將體驗到的感知和情緒加以純化。

[延伸閱讀]
(解密!花博互動科技花海)
蔡老師在演講中多次表示他自己對蘆葦互動燈沒有任何感動,因為接有電源線的蘆葦已然失去蘆葦的真貌,雖具有熟悉的外表,卻已失去令人感動的情緒;雖然不太清楚她所說的燈具是哪一盞,但是對我來說,在花博的互動科技花海,仍然是個令人驚艷的設計作品,因為原本靜止的植物隨著人的行動而移動,我們彷彿可以感受植物的生命力,絕對有讓人接近互動的潛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