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內容]
主題:網路雲端的存在他者
榮幸請到曾鈺涓老師來做他的創作分享,有別於一般數位藝術創作者背景出生於師大美術系的老師,在碩士接觸數位藝術後便轉而投入這個領域。學習網路資料庫以及如何與工程師溝通,2002年開始提出網路創作的計畫。2004-2008與李家祥老師成立「所以然藝術實驗室」後繼續創作至今。
作品介紹
1998 《一種擴張的象限》以女性主義為出發點,將女性的想像擴大為視覺效果。
1999 《錯置》將台灣的影像與美國知名的影像做合成,在視覺上造成統合但又矛盾的效果。
1999 《台北樂園販售案》結合flash與數位影像呈現,以房屋銷售的形式販售所有權狀,並結合各種夢幻的需求達成行銷效果。
2002 《Click》探討在網站操作時的主動與被動關係,當跳脫邏輯關聯性的時候,引導會帶來甚麼不同的效果。
2003 《Let's Make ART》北美館個展。運用網路徵件將圖像分析成程式編碼並展示於北美館,探討圖像轉換成數位訊號時又有甚麼差別?到底誰才是藝術家?
2003 《All Ways-O's Chatroom》將展場佈置成聊天室,讓觀眾透過實際操作聊天這件事體會,是在跟誰聊天?跟誰聊天是不是真的重要,過程中運用電腦隨機回訊,但這當中又達成某一種平衡。那我們所建立的關係是不是真的穩固?
2004 《Fuse》行動藝術季。手機拍照上傳後透過程式分析色彩投影展場,經由一幅一幅不同的圖像重疊、取代呈現新樣貌。
2005 《Immersing ME》數位時代的身體量測。透過攝影機與十字架形狀的的六個螢幕讓大家現場量測後散成光點消散。探討在數位時代中要用甚麼樣的觀點量測自己呢?
2006 《Flow》探討網路訊息存在的辨識性與真實性。快速融合網路上的資訊變成圖像及語音,現場用手電筒照射影像即可出現語音,象徵網路的資訊快速但又該如何辨識其真實性呢?
2007 《Flowermen》互動式機器人「補花人」。裝了偵測器在機器人身上並隨時捕捉花的影像。機器人頭頂上有像萬花筒的花瓣變化,因現場影像與聲音做變化。
2008 《帶我去散步》互動式人臉機器人。機器人臉部螢幕會變換當代名人樣貌,不斷說「帶我去散步」,並將內建攝影機與內建圖片做結合變換。
2010 《你在哪裡?》在虛擬的網路中每個人的真實形貌是甚麼?搜尋網路上來自世界各地同樣名字的人臉,結合並創造新的的樣貌。
2010 《快樂噗》中華電信戶外裝置。結合裝置藝術與互動藝術,建造超級瑪莉的場景並帶入「噗浪」訊息概念,讓觀眾透過四個感應螢幕作互動,即時感應與噗快樂的新訊息在噗浪,讓這裡變成一個快樂的場所。
這些作品不斷探討「我們是否真實存在?訊息存在的方式,是否代表真實的自己?在0與1所建構的世界中,你是誰?」,這數位網路發達的時代,人們花了多少時間在網路上,那到底甚麼是真實存在的?在創作中尋找更多的疑惑,數位藝術與美學的關係,而這邊提出觀者與作品間的關係,經過數位藝術的發展後過去與現在的不同。
老師透過一個個充滿實驗性的作品來反覆思考,數位的發達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將這些疑問形成藝術讓更多人分享探討。最後提到數位藝術家必須面臨的實踐和挑戰是探討數位藝術與數位科技的本質,重點是數位藝術的主體性,須統合藝術論與本質論。
[個人心得]
這幾周聽了很多關於數位藝術及互動藝術的演講,發覺這一切好像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藝術家雖然不斷做著更吸引人的藝術品,但中心思想卻越來越跳脫這個進步的世界,思考是不是被新穎的技術牽著走?像先前提到的展覽中有設計一款回歸類比的遊戲機,這樣的回歸是不是更觸動人心!
這次的演講讓我體悟到,數位藝術所帶來的是更活躍性的傳達,互動裝置讓觀眾跟著參與作品來一起完成作品,這樣的進步讓很多人追尋著數位藝術的腳步,但若缺乏對於藝術根本的了解,就如空殼一般。像在這個網路的花花世界生活定居,人類是不是變成披著皮的程式碼,電源線一拔就沒了,這是個深刻的省思,存在的價值是一種循環而不是一昧的往前走。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