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蔡敦仁老師演講 / M9910204

[演講內容]

蔡敦仁老師一開始提到,什麼是互動、人工智慧,70年代人要如何與電腦互動,80年代開始出現電腦輔助設計,但是為何最近才開始流行,是因為這是需要時間累積。理論與經驗之間的差距,理論上告訴我們,經驗是一種個人的事情,經驗牽涉到神經、社會環境、文化差異等等跨領域的部份。若作品有Action,但觀者沒有感覺,老師認為此件是一件失敗的作品,因為沒有達到互動的概念。

“感性“是一種無法用言語的詞,舉了兩件攝影來形容,看到此件作品就覺得是好。若把感性當美學來看,若是你無法形容那種感覺,那就是感性。感性不只有情緒,是突然出現,非常純粹(Kansei=Pure Experiencee)如何漬染產生純粹經驗,如何用科學方法找出感性,這就是感性科學。最後是感性的科學,經過不同的感官,例如視覺、聽覺。感性是主觀的。感性是被動的,例如:走路機結合復健,動作結合音樂。用一個位元來溝通。導出現在這個社會在溝通上的問題。

設計人與杯子的互動,也許透過拍一下,就會加一顆糖,拍兩下,兩顆糖。透過觀察瞭解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決定右邊左邊,冷的與熱的,大的與小的。

最後有建議若是對互動設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閱讀社會心理學、現象學等等的學門。

[演講心得]

如何用感知去討論,感性是很個人的,也很純粹,但是如何要在整個族群裡談論感性這件事。如何從個人的感性擴展到群組的感性。怎樣讓我們設計function,可以讓觀者接受到。如何設計感性與互動,這些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觀察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何透過觀察在套入創作,形成作品。雖然這是創作作品的一個過程,但也許在設計與論文中,是有不同的。如何將某些感受寫成論文,並且根據一些文獻,也許是有困難度的。所以在創作與理論中取得平衡,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雖然純粹體驗事件很難懂,但是也許對我來說,突然看見一張海報,或是作品的感動性,也許也符合某部份的純粹體驗吧!

[衍伸閱讀]

設計營商周 2010 
日本夥伴國以「感性價值設計展」產生共鳴

香港設計中心由 2002 年起舉辦享譽國際「設計營商周」,標誌著設計、創新及品牌概念,日本榮幸成 為 2010 年的夥伴國,契合各地設計與商界緊密互惠的聯繫,藉此鼓勵商界發掘優良設計及創新思維 的商業價值和潛力。

是次營商周中,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 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 (JETRO)攜手與香港設計中心及香港貿 易發展局合作。參與第六屆香港貿發局創新科技及設計博覽 (HKTDC Inno Design Tech Expo),在 2010 年 12 月 2 至 4 日(星期四至六)在香港議展覽中心舉行,介紹創新設計及科技。

作為夥伴國,日本以「感性價值設計展 2010」(Kansei Design Showcase 2010) 為展覽名稱,並以 「共鳴-設計體驗和物語」為主題,融入「物語」(即故事的意思)的設計將會與人產生化學作用, 牽動人的感觀,刺激彼此關係,讓人與物兩者的關係互相影響並循環,產生共鳴和聯繫。根據不同人 與物所產生的新體驗和新故事,便是「共鳴」。是次展覽,由逾四百件作品中甄選出約 100 件作品, 首次於海外-香港展出新穎的設計展品,顯示「共鳴」理念。

資料來源: http://www.designerhk.com/date/439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