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曾鈺涓老師演講 / M9910113

[演講內容]

雲端網路的存在他者

曾老師是從美術背景在NYU念碩士時才接觸到應用藝術的領域也才學習電腦軟體,才用電腦來創作。電腦做為創作的媒介或管到重要的還是創作者的概念

2002年網路意數也是一種創作管道

1998從平面到網路
偏重影像拼貼 錯置

2002開始接觸到網路藝術
Web art開始了解網路創作藝術的領域
Click 2002網頁的點選是人們主動去選擇嗎或被動的接受?連結 符號
Let’s make art 2003 大家都可以開展展覽,作品的原貌從影向轉換成編碼
O’s chatroom 2004 用資料庫隨機與使用者對話,
Fues 手機拍照上傳
Immersing ME數位時代我們會用甚麼來量測自己呢 與數位資訊的混雜在一起

WHO 系列作品 對話 在場
探討人在數位時代得在場與不在場

你在哪裡?2010
網路世界裡的指稱到底是甚麼 我們在網路時代到底存在的樣貌是什麼

快樂噗 戶外數位裝置 / 街道家具
有寶物和噗一個快樂的訊息

數位藝術的美學 主體性 應該要用甚麼樣的觀點來看數位藝術
傳統美學的觀點可否用在數位藝術上呢
對於數位藝術的感受是什麼?難道只有聲光效果?
沉浸的愉悅感 如何產生共鳴 快感

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數位藝術: 互動+參與  可以產生自己的感受和了解 投射認同移情
訊息傳遞    感知共鳴


人機介面 是一個體
觀看機收與感知的過程的心智互動
控制的觀點被應用在互動藝術裡運用廣泛

作品的藝意要有觀者的參與和反思
工具論與本質論的交集為數位藝術

提出實質精神和觀眾傳遞訊息以及主題性


[個人心得]

今天聽完曾老師的演講和作品介紹後,我覺得我們現在身處在這些訊息資料的環境中,常常會有種措手不及和不知道置身何處的感覺。或許這也是網路資訊爆炸時代的,或許是好處,或壞處。可能我們都被科技給駕馭了。使用的行為或是習慣甚至是想法價值或許都因為科技的介入還有資訊太過龐大,會有所調整,遷就。這樣的現象常會被我們忘記。而透過老師的演講,我想我們有很大個空間可以好好思考現在每天的日常行為或最直接的想法。

其實,上FB到底在期待什麼?期待留言數嗎?期待會有哪些人來按讚嗎?或是真的在關心其他人的狀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