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108

[演講內容]

 作品介紹:
 主要以女性觀點作設計
 自由女神與龜山島
 台灣捷運與紐約Price street站的影像中背景置換
 網路藝術網路也可以成為一種創作形式
   eg.2002,click
   探討主動的使用者v.s.被動使用者,正常使用中每個圖像背後的連結是有相關
   性的,但若將其置換成每個點擊結果背後是電腦給予random訊息而無邏輯
   的,又會產生什麼改變。
 ”Let’s make ART”,2003編碼
   處理資訊:電腦所看到的(編碼)與人所看到的東西(畫面視覺呈現)不一樣
 All ways O’s chatroom 聊天的時候要怎麼知道視窗對面是你想像的那個人
   作品為:電腦O會給予聊天者隨機的訊息à結果發現人們普遍對無意義的訊
   息也能做回應。
 ”Flow”對網路訊號的真實性辨識性所作的作品
 數位時代,所有事物名稱在網路上的存在代表什麼?
   作品為:例如在上面搜尋自我的名字”LORA”,根據網路搜尋結果會有許多名教
   LORA的人臉圖像出現,將其圖像疊合作人臉辨識,最後合成一張名為LORA
   的所有人綜合圖。

[個人心得]
  在演講的過程中有提到其實互動藝術完成作品過程中需要一些寫程式的人,而主講者本身作作品也算是有一個團隊的合作,設計的想法固然重要但要怎麼玩程也很重要,而設計的想法再好似乎都會受技術而限制,所以也就演變成設計者本身技術擁有的到那個程度所製作的作品也就是使用那一類技術而已,所以其實找到適合的技術合作者很重要。我覺得互動藝術這塊很有趣,牽扯到視覺影像與音效呈現等,都能給予體驗者許多感官享受,然而互動藝術不僅在其呈現的多酷炫效果,背後深度的想法呈現也是值得我們慢慢去思考的。

[延伸閱讀]
Ken Goldberg (Mori, 1999)

Kac Eduardo (Alba)











Douglas Huebler (secrets)

Nicholas Negroponte (seek)

















經由不斷破壞à重組à破壞à重組的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