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蔡敦仁老師演講 / M9910206

 [演講內容]
一開始老師介紹了自己的背景,並簡單介紹千葉大學以後,進入今日主題;互動設計。「感性」Kansei,原本在interaction裡較少人提到,近期也漸漸展現。首先提到互動設計可以從1960年起步,開始有comper-human這個說詞。1990則第一次出現physical interaction。互動並不是指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回饋,人付出一個動作可能是獲得一個感覺或是其他的回饋。像是fb的「按讚」,在動作的當下是否有意義?人與東西做互動時一定要牽涉人的認知與感知,而在多次的互動接觸之後產生經驗。Interaction designdesigning interaction不盡相同。前者是theoretical,後者是empirical的。成功的interaction除了要有互動以外,更重要的是互動人要本身對互動物有感覺。
感性,是一件沒有辦法說的事情。老師用照片來解釋感性:照片中的東西說不出為什麼,但是就是覺得好。「一個沒辦法形容的美好感受」就是感性最簡單的定義。感性所在的場域,人一定是被動的,而且有互動的階段最少有視覺的互動。感性是近乎純粹的經驗(pure experience)。感性設計是一個個人的行為,設計可能有些技巧,不過要闡述感性這件事,還是得靠自己經驗的感覺。感性是從不同的感官出發,是主觀且被動的。
接著老師撥了幾個影片給我們看,走路機雖然使用者是在原地踏步,卻透過影片和不同動作讓復健的人不無聊;另外是一個一定要參與的音樂機,透過音樂讓復健者運用運動,feedback讓復健者透過媒介對動作產生興趣;一個位元的溝通方式,移動A球,B球也會跟著動。溝通的單位是什麼?就是這個作品想要闡述的。
接著老師提到prototyping的重要性,如何透過designing interaction來創造體驗老師最喜歡的。最後老師說到個人的感性是在幾秒間的過程,如何運用個人感性來創造出群體的感性?還有怎麼樣設計出單純的functionuser可以一開始就受到吸引,還有如何transfer,都是值得挑戰的領域。

[演講心得]
大學上課的時候就一直聽到「感性」這個詞,Norman也有一本書在說明感性。老師提到的感性感覺和之前學到的有些不同,原本以為感性在於偏重於產品造型與記憶或是印象的連結。不知道是不是Norman給我的印象太深刻,第一印象只會想到他的外星人搾汁機─長得很好看但其實也沒有特別好用。而老師提到的感性,好像就比較偏心理與哲學層面,雖然說可能跟我過去認知的感性是一體兩面,卻也從另一個角度學習了感性。
而針對互動來說,一開始我認為的互動,常常是覺得很有趣,可以豐富生活的。但也就此為止了。可能某些在介面上的互動,能增加方便性。感覺上互動在我的印象裡,比較接近藝術的範疇,主要是在說明道理,或是促進學習的功能。今天老師提到給復健者使用的互動工具,讓我對互動有小小的改觀,互動也是可以用在醫療上幫助人類的。
題外話,老師的mac book是日文介面,好新奇。                  

[延伸閱讀]
可能大家都看過,Normanemotional design

每次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東西,決定我們反應的不單是它有多好用,還包括它有多好看、有沒有忠實地反映我們的形象,或甚至喚起我們的懷舊之情。當一個產品在美學上令人愉悅且符合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我們就會以正面之情看待它,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便宜的電子錶也可以精確地讀出然而消費者如何體驗產品還只是本書其中的一環;情感在設計師的工作中也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愉快的心情會增加創意;焦慮的狀態會提昇注意力。不管是設計機器人或辦公空間、果汁機或捷豹汽車,設計師總在正面與負面的感覺中來回波動,而且他們的作品證明了這些情緒的影響。此外,這個觀點更進一步拓展了未來的設計:如果我們製造出來的東西可以感知我們的情緒狀態會如何呢?又要如何加強我們與它們之間的互動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