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M9910206

[演講內容]

  曾鈺涓老師藝術創作開始於小時候父母會帶她和兄弟姊妹去公園畫畫,受到父親影響深厚。電腦的學習歷程,從電腦遊戲「超級運動員」開始。後來也學了dos, windows, ps, Coreldraw等等,老師給予她最大的想法是,電腦只是一個媒材,最重要的還是藝術家在想什麼。之後也接著進入網路藝術的創作,並創立所以然影像藝術實驗室。
  老師作品主要還是從平面開始。一開始創作還是偏女性主義,以影像拼貼為主。剛回台灣時還是會想要回到美國,因此融合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像是在捷運車站中放入紐約車站的景象,以及在台北街頭放入美國無招牌的象徵。一次無意間查詢yahoo分類而發現了web art
  在網路藝術的領域,首先創作的作品是網頁,網頁的按鍵連結都是沒有邏輯性的,無法預知也無法重新來過,就此探討click連結的關係。美術館的個展,透過網路徵件,讓大家都可以投稿,而上傳的圖像會形成編碼,作者也可以來現場將作品帶回家。聊天室的作品,述說訊號的傳遞,和背後對象的關聯性與重要性。另外還有與微型樂園合作、測量身高體重的數位藝術。之後老師的作品也陸陸續續朝向「消失」的脈絡前進。數位時代裡,面對網路的無垠,我們要如何量測自己呢。2006年的flow,藉由聲音和影像的轉換與重疊,討論網路訊息的重要性。2007flowerman在講一個想要成為一朵花的機器人故事。此外作品還有帶我去散步,誰系列作品,你在哪裡等,還有快樂噗為戶外的裝置,創作時期長達兩年,結合噗浪和兒童遊樂場,不同於大家時常會在噗浪上po出負面的訊息,快樂噗只會po出開心的短訊。
  之後老師提到:我們是否真實存在?訊息存的方式,是否可以成為真正的你,在01的世界中,自己又是怎麼樣的人呢?這些不但是老師作品中常提出的論點,也是時常問自己的問題。觀者與作品之間,觀者究竟期待些什麼,創作者又期待帶給觀者什麼,這些都建構在參與互動之中,觀者投設了認同和移情而產生感知共鳴。Douglas Huebler所展示的「秘密的交換」將訊息作交換,不也和現在網路上的訊息有異曲同工之妙。Hans Haacke使用者參與的展覽。最後老師說在創作數位藝術時要透過科技的本質,透過數位藝術來彰顯,才能真正建構數位藝術的主體性。


[個人心得]

  老師在美術館個展的議題中提到兩個問題「來美術館展覽就是藝術家?」還有「當作品成為編碼,那原本的作品是什麼?而電腦眼中看到的又是什麼。」要我們重新反思了這個問題:某些東西是形式重要,還是述說與呈現的方式重要。聊天室的作品,令我想到自己曾經在msn上被朋友騙,和假裝是別人騙朋友的經驗!還有一次無聊到居然可以找open小將聊天。也許就像老師所說,人與人的關係在雲端是否改變了,聊天的形式也許只是我們自己想在這串文字編碼中合理化。
  還有其他網路的相關展覽,最近也持續在思考有關於網路的問題,近來幾乎人手一支的iphone,讓所有的訊息都可以即時的出現在網路上,迅速及分享,似乎成為現代人的流行趨勢。然而,有時會想這樣究竟是拉近距離,還是疏遠了網路的真實樣貌,也是一個有待商確的點。前陣子因為一通疑似詐騙電話而上網尋求真相,然而後來在電話確認以後,反詐騙專員告訴我網路上的資料不一定可信。即使我看到的疑似真實訊息多到令人不得不相信。
  另外Flowerman我覺得十分有趣,機器人往往都是一個人的形象,不過這樣的形象也是某個人賦予機器人的。我們又是否想過機器人想成為機器人嗎?或許思考的模式要轉個方向,將會有更多可能性。
  連續兩次與數位藝術相關的演講者,讓我對於數位藝術有別於以前的看法。之前接觸數位藝術的經驗多半是在當代藝術館,而自己本身去看展覽又不是一個會聽導覽或是細細看創作說明的人…往往是以看不懂收場。數位藝術也許就如同老師開始所說,形式只是傳達的一種媒介,重要的是背後所述說的意義吧。

[延伸閱讀]

當代藝術館的各種展覽,許多數位藝術原本都覺得只有有趣的互動,或是當下那個美麗的一瞬間。然而我們應該要更加思考它內涵的美學,或是創作的意義。

這是在寒假看過的一個展覽,不同於老師把藝術與網路結合,這個展覽是將藝術與媒體作結合,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都是透過藝術來傳遞訊息。

Tron光速戰記」


男主角的父親為了建構一個網路世界而陷入其中,創造的新角色反而讓他困在虛擬世界。而虛擬世界中的主導者,在現實世界之中,不也是一串訊號和文字。

沒有留言: